中國留學生眼中的世界首富和微軟文化

人氣 1
標籤:

作者現就讀於美國東部W PI大學研究生院電腦專業。曾於今年5月至7月在美國雷德蒙德市微軟公司總部實習。

一米之內面對面

夕陽映照在湖面泛出棕黃色的暖光,爵士樂的籠罩下人們三兩成群地享受美酒佳餚並輕聲交談。忽然,在我身後有人低呼一聲:“他來了。”我下意識地抬起頭,就在我正前方,一個中年男人靜靜地站在那裏,一雙滄桑的灰綠色眼睛透過眼鏡片環視了一下四周,佈滿皺紋的臉上綻放出平和的微笑。然後他就徑直向我走過來。我不禁“哇喔”一聲驚歎,呆立當場。而他似乎早已習慣了人們這樣的反應,謙和而友善地對我說聲“你好”,我也趕忙回了一句,“你好”。

我正身處的地方,是位於美國西雅圖市郊華盛頓湖東岸的一座豪宅,這裏曾因接待過胡錦濤主席而為國人所熟知。豪宅的主人,也即剛剛和我互致問候的白人大叔,正是連續12年居福布斯全球富豪榜首位的富翁,微軟公司的創始人及首席軟體架構師——比爾•蓋茨。在這個仲夏的傍晚,蓋茨邀請包括我在內的若干名微軟實習生,連同微軟高層的管理者們,一同來到他家做客,同樣的活動今夏已舉辦過四場了。早就聽說比爾•蓋茨家“侯門深深”,尋常人等根本進不去,有資格去做客的人除了少數外國政要和私人好友,就是微軟有貢獻的員工。而邀請實習生做客,則是比爾先生的一個特例,亦是深有含義的舉動。

人們相繼注意到了蓋茨的出現,迅速以他為中心圍攏。他靜靜地等待片刻,便開始回答實習生們競相提出的問題。談到某競爭對手,他用到“Bullsh it/扯淡”這個詞,兩次。一次是說,“單純的網站鏈結是扯淡”,一次說“單純的搜索是扯淡”。在講到“100美元電腦”的時候,他直言“盲目追求降低電腦成本,而忽視了用電腦的人,這無疑是愚蠢的”。他講了幫助貧窮國家提高健康水平的計畫,講述了微軟今後的發展方向。最後被問到有什麼愛好,他說他玩橋牌、打網球,也經常玩X-box遊戲機。

長達半個小時中我和他相距僅一米,從而得以近距離觀察這位傳奇人物。蓋茨戴半框眼鏡,穿橫條紋短袖T恤,白色休閒褲,左膝蓋處有一大片貌似番茄醬痕跡的污漬,足蹬一雙有些舊的涼皮鞋。講話過程中他屢次手伸到後脖頸子衣服裏撓癢癢,隨意得就像和自己的孩子們飯後閒談。只有他眼中閃爍的光芒,以及言語間不斷提到的上億美元,在時時提醒我們講話者的身份。

談話的最後,他說,下周要去非洲見見曼德拉,之後去歐洲和波諾“談談關於世界”。

這就是首富的派頭。

拖鞋短褲上班去

微軟輕鬆隨意的辦公室氛圍,在它這一級別的大公司之中,不敢說是獨一無二,至少是極為罕見的。這一點,早在我得到實習機會的兩個月之前的面試中,便領教過了。當時我西裝革履,領帶理得紋絲不亂,手提公事包前往面試,誰知第一位面試官就穿著七分褲和拖鞋,隨後的幾位也均作休閒打扮,和我的“包裝”形成了鮮明對比。

真正進入公司以後,我對這一點又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報到第一天,負責指導我的老師就告訴我,不像別的大公司那樣有衣著規範,在微軟穿著完全隨意。我一看確實這樣,身邊的無論普通同事還是組長經理們,一概休閒裝。不僅是衣著,其他的很多方面都不離自由隨意這個宗旨:辦公室的佈置五花八門,有人調高電腦桌站在地上工作,有人坐著充氣的健身球,養魚、養花,甚至帶狗上班的都有;工作時間極為彈性,有人早上不到六點就上班了,有人下午來

工作到深夜,我還見過一次一個同事半夜12點來上班;工作時間可以吃東西,可以上網、玩遊戲,可以去樓梯間打乒乓球、檯球或者遊戲機……

有人說微軟的休閒裝風格源自蓋茨本人,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這一切,看似缺乏規矩,實際上它們都是為一個目的服務的:保障員工的創造性及工作效率的最大化。管理者們秉承的理念是,只有讓員工工作在最舒服、最愜意的狀態下,才會有最強的創造力,而這點恰恰是對身為電腦軟體業龍頭老大的微軟至關重要的生產力。“創造力”的概念在微軟是深入人心的。流覽它的招聘網站,這個詞無一例外地出現在每個職位需求中。小到軟體發展小組的碰頭會,大到首席執行官的講話,“創造力”、“創新精神”被一遍又一遍地強調。可以說,正是有了創造力,微軟才能有今日的成就;也只有創造力,才能讓微軟延續它的輝煌。

拖鞋與短褲,朝五或晚九,這種企業文化逐漸被其他的IT公司所效仿,而目的也都是一樣的。企業把握了創造力,便猶如在資訊時代洶湧的波濤中抓住一塊礁石。

撒金只為求人才

我說起暑假要去微軟實習,同學們都豔羨不已,不光是因為那一份業界頂尖公司的經歷,還因為能有一筆不菲的收入。這不是秘密。有個笑話講到,如果微軟股票上揚了,第二天其雷德蒙德總部的停車場就會開進數十輛新款跑車。確實,微軟人掙得多,除了工資獎金,福利待遇也是一頂一的優厚。而我進了微軟才知道,不光現役員工掙得多,潛在員工掙得更多,此話怎講呢?

所有的實習生和去微軟求職的人,面對的篩選工作的最後一步是去微軟總部面試,這趟行程往返的飛機車船及在面試期間的食、宿、行全由微軟報銷。也即是說,不管這些面試者是否最終能得到錄取,微軟都已花了成百上千美元在每個人身上。而應聘者一經錄取,便有全套的搬家福利迎接他們到公司所在地,讓他們可以不花一分錢直接來投入工作。像我們實習生,在實習期間還有數目可觀的車補房補,實習結束還有免費飛機回到原址。

要注意的是,微軟作為跨國公司,其員工來源真正做到了國際化,

除了北美大陸的美國和加拿大,我的同事幾乎可謂來自亞、歐、非的每個角落,走在公司裏就像參加聯合國大會一樣。而前文所述的免費差旅,搬家福利,對於地球上每個位置的員工都是適用的,無論此人身在地球的何處,微軟都會出錢把他安置到美國總部來。這些,不但彰顯了微軟雄厚的財力,更表明了他們求賢若渴之決心。

除了面試和入職的人,微軟還經常出資邀請世界各地的人才去雷德蒙德參觀,日前就有一位深圳市15歲的電腦神童受邀前往。微軟的招聘文案寫到“你想不想和全世界最聰明的人們一道共事?”此言非虛,在微軟裏確實有世界上最出色、最富創造力的一些天才。作為一個團隊,微軟這部賺錢機器也無疑是人才含金量最高的,而這“含金量”正在靠那大把大把的美金得以不斷延續。

美中印三國演義

上文說到微軟員工來自世界的每個角落,但人口上占最大比例的,還要算中國、美國和印度。我所在的小組7個人,其中有2個印度人,4個中國人;我所在的大組有40多個人,其中17個印度人,11個中國人。以小見大,這兩個樣本大致上可以代表微軟的員工比例:占全員1/3是印度人,中國人比印度人少些,美國人比中國人再少些,剩下的是世界各國的人。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在微軟,所有活動的宣傳海報,或者軟體產品的說明材料裏面,都必定有各種膚色、各個人種的人物形象。這一方面是美國講求人權的國情所需,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微軟的員工構成確實充滿多樣性。

印度作為軟體業大國,近些年來其地位早已不容忽視,在美國高等學府電腦相關專業隨處可見的印度人身影可為佐證。中國在美國留學人員也是人口頗豐,加上許多父母早年留洋的第二代移民,所以可以解釋龐大的華人數量。可惜而可歎的是,儘管這兩國人占了微軟員工數量的一半有餘,他們的地位卻基本上全部處於管理金字塔的底層,也就是說最基礎的打工者。美國人少,但幾乎佔據了全部管理職位,越是高層,管理者就越“白”。我所在的部門,三個大組長分別是美國人、中國人和印度人,但部門經理就是美國人了,而在他之上的所有管理者都是美國人。這個事實不斷提醒我們,微軟還是美國人的公司,中國人若想有所作為,單單的寄人籬下辛勤工作是不夠的,更要開拓進取,打造中國人自己說了算的公司才能在國際舞臺上與人爭雄。

結語

為期3個月的實習生活讓我收穫甚豐,不但近距離領略了當世首富的風采,而且感受了業界巨擘的企業文化和員工精神。想到自身的能力及前途,再聯想到中國軟體業乃至資訊產業的今天與明天,我希望用蓋茨的一句話作為結束:“We are the ones who dream the dream.Let’s create the world!/我們才是那些擁有夢想的人,讓我們胸懷夢想創造世界!”(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相關新聞
微軟年底推無線MP3 挑戰Ipod
15歲重慶電腦天才 被美微軟總部相中
Google推免費個人化服務  與微軟爭搶市場
股王的新挑戰 宏達電要把亞洲品牌推上國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