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浮標小兵立大功:蒐集颱風資訊搶先機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9月26日報導】(據中廣新聞彭群弼報導)為了提供更準確的天氣資料,協助惡劣天氣的預報,中央氣象局95年8月份,正式在台東外海約300公里的位置,佈放第一座深海氣象浮標,完全由國人設計製造,放置地點水深達到4500公尺,困難度相當高。95年第13號颱風:珊珊颱風發佈海上警報期間,提供第一手觀測資料,得以掌握颱風的規模及威力。氣象局目前在環島周邊海域一共佈放了10組的海上浮標,蒐集海象資料。

民國82年起,氣象局就開始規劃在台灣鄰近海域設置海象觀測網,長期蒐集海象資料,外海的部分,要靠設置在海中的資料浮標,透過資料自動傳送,掌握包括天氣以及海象資料。

民國84年,在台中港外,成功佈設了第一個資料浮標,初期的海上浮標,受限於錨碇技術的影響,無法選擇水深太深的地點,因此距離海岸都相當靠近。

95年8月19日,由國人研發設計的第一座深海浮標系統,成功佈放在東經122.7度,北緯22度,也就是距離台東外海約300公里,大約在蘭嶼東方約100公里的加瓜海脊西側海域,海域水深超過4900公尺以上,突破了資料浮標的紀錄。

不但如此,浮標完成佈放之後,立即發揮功能,隨後來襲的第13號颱風珊珊,行經台灣東部海域時,資料浮標剛好在暴風半徑範圍內,準確的掌握了珊珊的實際風力及暴風半徑的大小等第一手資訊,遠比其他國家仰賴衛星遙測來得更準確。

選定台東外海,就是考量每年經過或侵襲台灣的颱風,有六成七都會經過東部外海,透過資料浮標,就可以掌握颱風的第一手資訊。

氣象局海象中心主任徐月娟表示: 資料浮標採用鋁合金材質,採碟型設計,直徑2.5公尺,高度約4.9公尺,重量約1230公斤,透過專門的錨碇系統,可以抵抗惡劣的海象或天候,浮標上擁有兩套天氣觀測設備,可以觀測包括風速,風向,氣溫,氣壓,表面水溫,海浪的部分包括:浪高,週期,波向,方向波譜等等,利用資料浮標上的太陽能版提供自主電力,資料透過衛星通訊系統(銥計畫)每隔一到兩小時傳送到氣象局。

每座造價約新台幣五百萬。目前佈放資料浮標的地點一共有10處,包括花蓮新竹龍洞,大鵬灣,蘇澳,鵝鑾鼻,金門,七股,小琉球等,距離岸邊最遠也只有四公里。因此台東外海的深海資料浮標佈放,是技術上的一大突破。

相關新聞
颱風影響  華航今天兩飛日航班延至明天起飛
珊珊颱風逼近日本  九州至少五人死亡或失蹤
珊珊颱風肆虐日本 已造成七人死亡
運送紅瓦 85人大接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