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浮标小兵立大功:搜集台风资讯抢先机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9月26日报导】(据中广新闻彭群弼报导)为了提供更准确的天气资料,协助恶劣天气的预报,中央气象局95年8月份,正式在台东外海约300公里的位置,布放第一座深海气象浮标,完全由国人设计制造,放置地点水深达到4500公尺,困难度相当高。95年第13号台风:珊珊台风发布海上警报期间,提供第一手观测资料,得以掌握台风的规模及威力。气象局目前在环岛周边海域一共布放了10组的海上浮标,搜集海象资料。

民国82年起,气象局就开始规划在台湾邻近海域设置海象观测网,长期搜集海象资料,外海的部分,要靠设置在海中的资料浮标,透过资料自动传送,掌握包括天气以及海象资料。

民国84年,在台中港外,成功布设了第一个资料浮标,初期的海上浮标,受限于锚碇技术的影响,无法选择水深太深的地点,因此距离海岸都相当靠近。

95年8月19日,由国人研发设计的第一座深海浮标系统,成功布放在东经122.7度,北纬22度,也就是距离台东外海约300公里,大约在兰屿东方约100公里的加瓜海脊西侧海域,海域水深超过4900公尺以上,突破了资料浮标的纪录。

不但如此,浮标完成布放之后,立即发挥功能,随后来袭的第13号台风珊珊,行经台湾东部海域时,资料浮标刚好在暴风半径范围内,准确的掌握了珊珊的实际风力及暴风半径的大小等第一手资讯,远比其他国家仰赖卫星遥测来得更准确。

选定台东外海,就是考量每年经过或侵袭台湾的台风,有六成七都会经过东部外海,透过资料浮标,就可以掌握台风的第一手资讯。

气象局海象中心主任徐月娟表示: 资料浮标采用铝合金材质,采碟型设计,直径2.5公尺,高度约4.9公尺,重量约1230公斤,透过专门的锚碇系统,可以抵抗恶劣的海象或天候,浮标上拥有两套天气观测设备,可以观测包括风速,风向,气温,气压,表面水温,海浪的部分包括:浪高,周期,波向,方向波谱等等,利用资料浮标上的太阳能版提供自主电力,资料透过卫星通讯系统(铱计划)每隔一到两小时传送到气象局。

每座造价约新台币五百万。目前布放资料浮标的地点一共有10处,包括花莲新竹龙洞,大鹏湾,苏澳,鹅銮鼻,金门,七股,小琉球等,距离岸边最远也只有四公里。因此台东外海的深海资料浮标布放,是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相关新闻
台风影响  华航今天两飞日航班延至明天起飞
珊珊台风逼近日本  九州至少五人死亡或失踪
珊珊台风肆虐日本 已造成七人死亡
运送红瓦 85人大接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