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中國治理環境污染刻不容緩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9月8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楊明2006年9月8日華盛頓報導)中國星期四公佈的一份綠色GDP報告說,中國環境污染程度相當嚴重,僅治理2004年排放出的各種污染物就要耗資人民幣1萬零800億元,占當年GDP近7%。有分析人士說,中國治理污染,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

*綠色GDP*

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9月7號聯合發佈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說,中國2004年因為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人民幣5118億元,占同年GDP的3.5%。其中,水污染的環境成本是2862.8億元,占總成本的55.9%,大氣污染的環境成本為2198億元,占總成本的42.9%,固體廢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是57.4億元,占總成本1.2%。

綠色GDP核算是指從傳統GDP中扣除自然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退化成本的核算體系。綠色GDP核算能更真實地衡量經濟的發展成果。

中國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說,這次核算只計算了環境污染損失,沒有包含自然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態破壞成本,僅佔20多項成本中的10項,是整個結果的一部份。他說,即使如此,損失已佔GDP的3.05%,數字非常驚人,形勢十分嚴峻。

這份研究報告說,經過對污染物排放量和治理成本進行核算,以現有治理技術水平處理2004年點源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資大約1萬零800億元人民幣,占當年GDP的6.8%。

*貝爾:人民付出昂貴代價*

魯思.格林斯潘.貝爾女士(Ruth Greenspan Bell)是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環境保護智庫“未來資源”(Resources for the Future)的資深研究員。她說,中國環境污染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亟待治理。

貝爾說:“我認為,中國環保總局發佈的報告在某種程度上是在『求救』。中國一些人早已認識到,環境污染在中國導致的損害相當嚴重,為此,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付出昂貴的代價。在中國經歷了推動環境保護的艱難時期之後,我看到了他們在努力喚起人民的行動。但願他們能有個好結果。”

*經濟發展與污染*

多年來,中國領導人一直在強調不惜代價發展經濟。中國近30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的確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但為此付出的代價也是沉重的。

世界銀行說,中國經過20年非常危險高速度的經濟發展後,20個城市被列為全球污染最嚴重的30個城市之中。中國大約3億人不能飲用潔淨水。中國二氧化硫的排放量2005年達2550萬噸,比2000年增加27%,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國家。

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說,環境危機正在越來越嚴重地制約經濟發展,高消耗、高污染、高風險的發展模式,在中國經濟已經進入資源能源瓶頸時期的今天,已經不能承受資源衰竭造成的風險,不能承受環境污染引發的社會問題。

*貝爾:基層官員追求經濟利益*

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不僅是個經濟問題,也越來越成為危及社會安定的社會問題。一些地方領導,尤其是鄉鎮基層官員,出於當地的經濟利益、政績的需要或者由於腐敗的原因,無視人民的生死和安危,保護和支持污染嚴重的工廠肆意排放污染物,導致抗議事件不斷發生。

環境政策和保護研究員貝爾女士說,中國領導人已經越來越認識到環境污染對社會安定的影響,並試圖通過強化環保法規和監督來減少不安定因素,但是基層官員卻往往為了追求經濟利益,不惜讓人民和環境蒙受損失。

貝爾說:“雖然中央領導層對環境污染和社會安定關係的認知越來越強烈,但是對於涉及利益衝突的基層官員來說,他們出於經濟目標和政績表現的需要,對這種認知熟視無睹。我希望中國政府從治理環境污染將能給中國經濟節省多少資金的角度來看問題。因為,很多污染意味著資源的浪費。如果人們能更注意資源的利用,就能節省資源和資金。”

*貝爾:刻不容緩*

在治理環境污染的問題上,中國一些地方官員認為,出於經濟需要,可以“先污染後治理”。對此,貝爾研究員說,治理污染,刻不容緩。

貝爾說:“我覺得,環境污染的現狀的確嚴重、可怕。我們已經不能再久久等候中國整體上改變其現有文化,做到事事處處都依法行事。除非我們現在就開始考慮著手污染治理,否則,我們就是把解決這個嚴重問題推遲到遙遠的未來。”

她說,如果中國能出台一些激勵措施,讓減少和控制污染的企業得到經濟利益,也能逐步緩解中國的污染問題。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菁英論壇】水庫之殤 中國人頭頂「核彈」?
保護黑惡勢力 陝西紀委書記和公安副廳長遭舉報
中國留學生被遣返 美駐華大使回應
中共地方政府「不務正業」 公務接待成重要工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