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馬躍‧比吼 找回台灣原住民族尊嚴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25日報導】2007台灣十大潛力人物|族群和諧類得獎人(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二十五日電)渾身充滿叛逆性的馬躍‧比吼,當他聽到得獎訊息時遲疑了三秒鐘,他說並沒有太大的喜悅或興奮之情,老是走在主流之外的他一向不在乎世俗的評價,他要做對原住民族有意義的事,對部落裡的族人能發揮實質效益的事。

馬躍說,當時報名他想了三天,決定參賽是因為他若因此被更多人知道他所推動的原住民復名的事,這倒是帶來附帶效益;所以他願意走入主流參加比賽。

其實從他在大學求學時拍攝阿美族老頭目的紀錄片,就獲得文建會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傑出作品」,並獲參加美國瑪格麗特米德影展。畢業後又陸續拍攝了一系列有關原住民族文化傳承、凸顯原住民小人物的無奈、反諷原漢思維等議題的紀錄片,同樣得了不少獎項。

其中有關原住民傳統姓名的紀錄片更是拍了好幾部,也辦了巡迴影展;但他認為,對他推動的「原住民復名運動」幫助始終不大,距離理想目標還很遙遠。

大家還是搞不清楚原住民的名字,而原住民自己願意回復本來名字的,在四十六萬多的族人中也只有一千兩百多人有勇氣復名。

回顧起台灣原住民還我姓名運動,他曾經舉辦「請問『蕃』名─真實姓名紀錄片影展」,希望促使社會正視這個議題。之後他在原運前輩的鼓勵下,再度舉辦「請問芳名影展」,帶著與名字相關的紀錄片,在全國更多地方放映,希望從觀看影片及討論的互動中,激盪出更多的火花,延續「還我姓名運動」的精神,找回名字的尊嚴。

有關名字,馬躍說了一個他經常提起的笑話:有一年他參加兩岸新聞報導獎,因為在頒獎典禮現場才公佈得獎名單,所以獎盃上都還來不及刻上得獎人的名字。就這樣,拿到手的獎盃,下了台,又被收回去。一個月後,主辦單位寄來了很厚的包裹,打開後竟然發現裡面有兩個獎盃,還在納悶是不是寄錯了,卻看到獎盃上,一個指名給馬躍,一個指名給比吼。他說沒想到,他去參加比賽,阿公也可以得獎!

他正在阿里山上的鄒族部落裡,拍攝新的紀錄片─部落地圖。他要把部落裡耆老相信的事,不管在主流社會中被認定是不科學的、愚蠢的,但自許為忠實傳達的工作者,馬躍‧比吼將永遠的紀錄下去,只為了原住民族的自信心,為了打破漢族的刻板印象,希望不同族群彼此尊重,達到族群和諧目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