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見:「一直往前走,不要往兩邊看」

管見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10月18日訊】【新世紀特稿2007年10月17日】中共領導人在十七大代表們面前很不客氣,把總書記的報告捧上了天,不給這些“審議”報告的代表們一點兒面子。

總結過去的工作,部署新的工作,這個報告全都包了。美其名曰是十七大“提出各項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其實是十六屆中央政治局一手包辦。那麼,兩千多代表們來幹什麼呢?賈慶林對參加十七大的北京代表團說,“要認真學習好、貫徹好”胡錦濤代表十六屆中央委員會所作的報告。十七大剛剛開始,但是十六屆中央的報告做完了,所謂“十七大會議精神”也就可以供人們學習了。所謂代表們“審議”,根本就是表面文章,能提出一些枝枝節節的“修改意見”就算是很敬業了,根本不用指望他們能提出什麼獨到的政治見解。他們的真正工作是學習與貫徹“中央精神”,只不過,“中央精神”在這裏包裝了一下,成了“十七大精神”。

這當然不奇怪。“全黨服從中央”,代表大會也服從中央,有這樣的實際規則,就有這樣的景象。

黨內民主之所以必要,是因為黨內存在著不同的聲音,亦即不同的理論觀念、政治見解以及政策主張,同時,黨內職務,存在各有支持者的不同人選。有不同聲音,就要有交鋒,有討論,有不同人選,就要有選舉──選舉一般都是差額選舉,很特別的情況下才有等額選舉,中共的本事就在於把很特別的情況弄成很常規的情況。

現在,中國共產黨看來是不需要黨內民主,因為其黨內看來不存在不同聲音,首腦做了報告,大家齊聲贊同、一致擁護,而黨內職務的不同人選,也可以由首腦們選定,選舉之類,只是履行批准的手續而已,沒有什麼真正的意義。

不過,毛澤東選定的黨的繼任首腦,很快就被其對手擊敗,現在是坐在十七大主席團的最後一排,在政治上沒有什麼力量了,而毛澤東真正信任的理論上政治上可靠的接班人,則在他逝世後不到一個月就被對手打倒。鄧小平選定的人,則相繼成為黨的首腦,而且,他的做法看來會遺傳下來,在中共運作中繼續發生影響,目前的表現是江澤民不放棄為胡錦濤挑選繼任者的權力。

何以如此呢?

從共產黨的傳統看,“偉大領袖”逝世之後,一般會轉向集體領導,但其間有一個過渡,而倘若再出現一個鐵腕人物,則集體領導的階段還要推遲。列寧死後,群雄俱在,殘酷的鬥爭持續多年,史達林掌握了絕對權力,到史達林死後,才真的出現集體領導的契機。這種集體領導的狀態,有一個核心人物,其同僚對其有制約力量,甚至可以將其趕下臺,實際情況是,倒馬林科夫、倒赫魯雪夫都成功了,倒戈巴契夫則未能成功。

在中國,毛澤東死後,四人幫被打倒,華國鋒不久也被迫辭職,鄧小平掌握了權力。鄧小平的獨裁不如史達林,對於引導共產黨走向民主有所考慮,但在現實壓力下十分猶豫,即使與赫魯雪夫相比也遜色許多,當然更遠不及戈巴契夫──八九運動中的人們看得很清楚,85歲高齡的中國老人難以同58歲的蘇聯後輩相比。於是,在鄧小平死後,集體領導的意味才逐漸地多了一些,其中,江某時期有曾某運籌帷幄,不大明顯,胡某表現得平庸、呆板,與曾某之間又比江曾之間遜色,則看來為集體領導留出了更多的空間。

戈巴契夫年富力強,理論上有“新思維”,政治上敢於開放,他掌握權力,給蘇聯和蘇共帶來了希望。但蘇聯已近70高齡,其改革在保守派制約下很難有更多的突破──放棄蘇共政治壟斷地位看來已是其極限,於是,改革只能由其他更為激進的政治力量來推進。中國共產黨的保守派與官僚對戈巴契夫懷著深深的恐懼,不是偶然的。

中國共產黨黨內的保守力量十分強大,根深蒂固,其典型表現是,它全力防範戈巴契夫式人物在黨內出現或活躍起來,同時,也全力防範不同的聲音,即使成為總書記的趙紫陽,也不能不為此付出政治代價。

這樣,儘管中共不可避免地一步步走向集體領導,但是,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浪潮面前,其聰明才智多轉向經濟上攫取利益與財富,政治上則明哲保身,於是黨內的腐敗之風、平庸之氣更為迅速地發展,有雄才大略、能夠引導該黨發展民主政治之人,很難脫穎而出。

看看當今中國社會及中共黨內在思想觀念上的分野與對立,再看看中共十七大塑造的“和諧”氣氛,令人十分感慨。不知怎麼,就想起日本電影《追捕》中那精神病院的情景,想起在醫院樓頂上那醫生命令杜丘的話。那是一句人們很熟悉的話。

轉自《新世紀》(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管見:「民主是個好東西」的尷尬
管見:拆遷的本質是土地國有化
管見:博白事件的教訓
管見:對中國共產黨彈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