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紐約區台灣人筆會舉辦名書研討會

--評論《一位少女的日記》一書

大紐約區海外台灣人筆會9月23日於 北澤西李文斯頓 的佳壇台語長老教會,舉辦閱讀名書研討會,評論《一位少女的日記,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一書‧請黃翠瑩女士與謝明輝博士共同主持。

  《一位少女的日記》一書作者Anne Frank( 安妮,法蘭克) 是1929 年誕生於德國的猶太女孩,隨著父母姊姊遷居荷蘭的阿姆斯特丹,1941年德軍佔領荷蘭,安妮全家為了躲避德國納粹的迫害,被迫藏身在一間倉庫的樓上長達兩 年,直到1944年8月遭人告密,而被送入集中營,1945 年3 月左右,病死營中,享年16歲。

  安妮從她十三歲生日開始直到被捕為止,這段期間她以日記方式,將所見所聞以及生活感觸,記錄下來,戰後由她父親整理後,供諸於世,感動了全世界的人。

  本書首次出版於1947年,立即轟動全球,並在1955年譯為英文發行,之後共譯為55種以上的語言,出售2,500萬冊以上,且曾搬上銀幕,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書籍之一。

  研討會主持人謝博士與黃女士對這本書及其作者分別作簡短介紹後,先後發表他/她們的評論:謝博士覺得這本書雖無華麗的辭彙,但安妮將一位十幾歲少 女對於當時環境的感受,寫得淋漓盡致‧〈那個少女不懷春〉安妮對眼中情人 彼得的愛也表露無遺。謝博士進一步指出,如果安妮能活到現在,只不過78歲,有生之年,說不定還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黃女士說這本書這麼轟動的原因之一是它的作者是位乳臭未乾的小孩,很多人認為這本日記是二十世紀最大的騙局,所以自從1947年出版以來,真假雙方越吵越熱,直到1985 年荷蘭戰爭文件處下令全面深入調查,用科學方法證明它的真實性後,爭論才休止。她說這本書是屬於日記型文學,寫日記等於是Confess (自白),把每日的生活經歷,無拘無束地寫出來。安妮坦白地寫出了喜歡爸爸討厭媽媽並常與父母鬥嘴的事實‧寫出了她常常怕被抓去集中營的恐懼感,寫出了她 在閣樓上眼望窗外欣賞大自然的愉悅心情,也寫出了她對人性本善以及對上帝的信仰,更無顧忌的寫出一位少女對愛情的憧憬。黃女士更引申出她的聯想:台灣人的 二二八被迫害以及今日中國強權的威嚇,似曾相識,我們有責任, 不能讓悲劇重演。

  接著筆者也發表讀後感,我個人認為安妮寫作對我們筆會啟示甚大:她在1942年6月20日寫著〈紙張比人更有耐性〉就是說在紙上不管你寫多少,它 都不會埋怨,但你對人話說多了,他會不耐煩,她在同一日記上又記載著〈寫作讓我排泄胸中的悶氣〉就是說多寫有益於精神健康;她在1944年4月5日的日記 上寫著〈除非你下筆寫作,就不可能體會到寫作的妙處〉,對於初嚐寫作的人,可以激起了鼓舞的作用,她又說〈希望死後能繼續活著〉,她的日記,世代流傳,也似乎看到了安妮還活在人間,實現了她繼續活著的願望。安妮也替婦女不受尊重,打抱不平:她在1944年6月13 日的日記上寫著〈婦女懷孕及生小孩過程中,所受的痛苦,比前線的戰士還要厲害,戰爭結束後,戰士們論功行賞,但是女人生產後,就被遺忘了〉她預言下個世紀 (就是現在這個世紀) 婦女會受到尊重,安妮的預言,似乎已經應驗了。

  筆會會長蔡榮聰醫師回憶說四年前他曾親訪安妮全家當年藏身倉房小樓,現已改造成旅遊景點‧.閱讀本書,一直覺得安妮父親收拾愛女遺物,景物依在, 人已全非,父母之心,可以想像是痛心萬分,真是情何以堪,奉勸大家要及時珍惜並享受天倫之樂。蕭清芬牧師說安妮的死連日期都不知,是人間悲劇之一,我們在 她這麼小小年紀都說不出來的事,安妮都坦白的敘述出來,是非常不簡單的事。

Holocaust 的記錄,帶給我們很大的警惕,就是說人性為什麼有像納粹那班人那麼壞。蕭牧師指出安妮雖在躲藏中,但字裡行間仍流露著盼望的心情,這是猶太人歷史文化中永 不失掉〈盼望〉的精神,值得我們欽佩與傚法。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夏季烤肉聯誼會
僑民返台投大選票須在期限內登記
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舉辦烤肉聯誼會
第三季「民主正義論壇」法拉盛開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