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傳珩:睡在主席台上的象徵

中共「十七大」幕後解讀

牟傳珩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0月25日訊】通觀整個中共「十七大」會貌,在一種濃重意識形態的死氣沉沉氣氛籠罩下,大會主題平庸依舊,代表眾口一詞,擁戴讚美,歌功頌德。胡錦濤由左右兩極向中間靠攏的「中間道路」,也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用「中國特色」演變「社會主義」;用「社會主義」約束「中國特色」的有限改革路線,決定了本次大會毫無懸念。胡錦濤政治報告中的所謂「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都不過是言過其實的姿態而已。

我從頭至尾看了胡做的報告,通篇高唱「改革」旋律,但在政治上卻全是空喊口號,毫無新意。平心而論,這報告遠不及該黨「十三大」報告開放,有內容。「十七大」提出各項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其實都是「十六大」的繼續,早已為中共高層底定。兩千多代表們不過照例是來歌功頌德,舉手通過而已。賈慶林在參加北京代表團時說,要認真學習好、貫徹好「十七大會議精神」。由此可見,中共代表大會就是要代表們學習貫徹中共高層底定的會議精神的。所謂代表們「審議」,只多是支支節節的修補而已。其實這種「黨代表」只會舉手投票早已成為慣例。因而在每次會議期間,民間總是盛傳這樣的順口留:「領導點名當代表,乘坐軟臥去報到,住進賓館吃好飯,投下一張贊同票」。於是「黨代表」實質上是「只決不議」,或「只議不否」,把會議當成舉手、點頭和接受指示,貫徹傳達的政治任務,根本就看不到西方民主政黨代表大會上的那種思想交鋒與政策辯論。這樣死氣沉沉的大會,哪有民主,哪有生機,哪有希望?

儘管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指出:「營造黨內不同意見平等討論的環境,鼓勵和保護黨員講真話、講心裡話。」但有誰能真正說出與會議精神不同的異見。其實黨外有黨,黨內有派,只古而言。就在「十七大」召開前後,黨內左右兩派不滿現行政策的思想路線鬥爭已十分激烈,從《只有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到《極左萬言書》的交鋒,可謂狼煙四起。但在此次大會上卻風平浪靜,不同意見全被封殺在幕後。會議強調代表思想高度集中和統一的本身,就背棄了「解放思想」的原則,這是典型的專制主義在思想領域的反映。

「十七大」上發不出不同聲音的主要原因在於:一是黨內異見者被排除於大會之外;二是偶有漏網者其意見也只能被封閉在幕後;三是有的代表雖有異見,但為自身仕途計不敢表達。萬眾一詞,普天媚頌,並不是和諧的表現,更不是盛世的象徵,這一點朝鮮、古巴、前伊拉克都能做到,但他們做不到的是制度創新與科技領先!而僅僅謀求科技發展,那是捨本求末。當年李鴻章、袁世凱,慈禧太后都興過「洋務」,但政治保守,棄不得祖宗的教條,又豈能安邦強國,實現和諧?現代社會的政黨執政方法既不是一個階級統治另外一些階級,也不是靠技術官僚壟斷管理,而是各階級、階層的和解互動和公民的廣泛參入相結合。政黨的決策要首先體現民主。例如,新西蘭工黨在黨的政策出台前,先在黨內進行廣泛、激烈的辯論,然後以意見書的形式提交給黨的政策會議。法國社會黨2002年參加總統和立法選舉受挫後,在黨內組織了約5000場各種形式的座談會、辨論會,動員各級領導和基層廣大黨員深入反思,發表不同意見,以圖表達、代表和協調立場,才能最終達成黨內共識。西方國家還有議會辯論制度、議案表決制度,對不同意見議員的保護制度等等。無論議員間如何矛盾衝突,辯論如何激烈,但都按既定的規則行事,不破壞體制,在體制內活動。

而此前在中共黨內一份問卷調查對象中,有54%的人認為目前在黨內生活中講真話,講心裡話「比較難」,有21.8% 的人認為「很難」,兩項相加,超過四分之三的調查對象認為目前在黨內難講真話。在此問卷調查「您認為在黨內講真話難的主要原因」的多項選擇中,有70%的人選擇「對黨員權利保障機制軟弱無力」;有43.9%的人選擇「報喜不報憂的不良風氣在黨內長期的消極影響」;有41.5%的人選擇「領導人缺乏民主作風」;有41.1%的人選擇「黨內缺乏民主」;有34.9%的人選擇「囿於黨內講真話而招禍的『歷史教訓』」;有31.6%的人選擇「黨內『官本位』傳統習俗的障礙」;有31.1%的人選擇「怕影響和損害個人的具體利益」;有28.5%的人選擇「上級領導人不喜歡聽真話」。(此資料見《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而鄧小平及中紀委組織,都在強調政治紀律時,使用了「在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這個概念。由此以來,「政治紀律」、「保持一致」就成為漠視、壓制、排斥、打擊黨內不同意見的法寶。中共各級黨委多年來習慣了在「一言堂」的狀態下思考和工作,不習慣在七嘴八舌、眾說紛紜的環境下按照民主程序處理問題;以講效率為由排斥不同意見。2006年5月,長江三峽大壩全面建成,記者問潘家錚院士:「誰對三峽工程的貢獻最大?」潘回答說:「那些反對三峽工程和提出不同意見的人貢獻最大。」因為持反對意見者從國力能否承受、移民如何安置、生態怎樣保護、文物怎麼保留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問題,使得決策者不能不進行充分論證。「反對意見和不同意見」的價值和貢獻也就在這裡。

但在本次大會上,胡的政治報告刻意迴避民權,轉移主題,將問題的焦點引向「民生」,有其明顯的方向性錯誤。其實權力失去監督,才是中國各種各樣的社會集團輕而易舉地獲得巨大不公平利益的根本原因。民權是民生的根本保障,沒有民權的民生是不確定的、不真實和隨時都會被剝奪的。民權的問題不解決,民生問題不過是紙上談兵。然而我沒有發現一個代表的發言對此做出澄清,論證民生艱難是公民權利被長期剝奪的結果,進而問責執政黨為何不把權力還歸人民。這才是解決民生問題的根本出路。這種前置性批判,並不都是「全盤否定」,而是從各個角度提出質疑,使會議的方向和政策避免失誤。現代政治實踐有大量事實證明,政黨的好決策往往是以前置性衝突意見為基礎的,而不是從「眾口一詞」中來。

美國之所以能在科技領域始終保持領先地位,謎底不僅在於資本機制推動的社會競爭,更在於它的人民是批判的群體,它的國會是批判的大腦,它的兩黨是批判的兩翼,它的媒體是批判的喉舌。批判顛覆不了美國的制度,反而成為了他們不斷創新的國家精神。美國的教育,從小就培養學生的異議意識,引導學生崇尚冒險、實驗與批判的價值取向。美國的強大(人們可以不認可美國的完美,但卻無法否認他的強大),是與他們的政黨和公民敢於開誠布公地批判政府,和政府勇於開誠布公地容納批判分不開嗎?今日中國,雖引進了資本機制,取得了令傳統社會主義制度望洋興嘆的經濟成就,但與先進國家比,在激勵人的自由創造性和科技發展能力方面的差距,較之滿清時代並不遜色。滿清後期尚能崛起「君主立憲」還是「民主共和」之爭;北洋政府都允許民間辦報;蔣介石再獨裁也還容納了魯迅。而21世紀的今天,要與時俱進,建構和諧社會的中國,不要說社會,就連黨內都容不得異議與批判,所謂「解放思想」豈能取信於天下?

中共「十六大」時就提出了要進行「思維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的口號,但無論在何領域,不容許對已有的原則和結論進行異議與批判,一切創新都是空談。如果馬克思不是採取了「懷疑一切」的批判態度,又怎麼可能創立他的社會主義學說?。100%的贊稱,是100%的假象。昨天的齊奧塞斯庫,今天的薩達姆,都為這種假象的悲劇性謝幕做出了最好的詮釋。靠壓制不同聲音來維持一致,是不可能長久的。

一種民主的政府,一個健康的政黨,不可能不面對政治異議與批判的砥礪,這是一切社會生物蓬勃生長機理的辯證運動使然。胡錦濤由左右兩極向中間靠攏的「中間道路」,也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用「中國特色」演變「社會主義」;用「社會主義」約束「中國特色」。這條道路究竟科不科學,能不能走通?不是胡錦濤6.25黨校講話可以一錘定音的。中國社會一定還會繼續爭論下去。黨內民主之所以必要,是因為黨內存在著不同的聲音,亦即不同的理論觀念、政治見解以及政策主張,同時,黨內職務,存在各有支持者的不同人選。有不同聲音,就要有交鋒,有討論,有爭議。台前「一團和氣」局面,不僅不是好事,且潛伏著台後壓力膨脹的危機。

現在,中共「十七大」台前不見不同聲音,首腦做了報告,大家齊聲讚頌、一致擁護,而黨內職務的不同人選,也可以由少數領導人內定,所謂選舉也不過是形式而已,沒有什麼真正的意義。於是才有被胡錦濤請到17大作秀的華國鋒一類人,在主席台上睡著了的象徵性照片。這樣的會議怎麼可能有生機,有活力,有希望。

本文的結論是:要判斷一個政黨是否有黨內民主,是否有生機,是否有活力,是否有希望,就是要看他的代表是否能在黨代會上公開發表反對意見。從這一意義出發,中共代表大會上何時有了台前思想交鋒與政策辯論,才能證明這個黨黨內有了民主,學會了自我批判與自我反思。而一個不會自我批判與自我反思的黨,就是毫無希望的黨。

──原載《民主中國》(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分析家稱十七大人事交替未脫欽定模式
林泉:胡錦濤逃避責任的時代結束了
鐵流:新當選的中共領導是鷹還是雞?
雙料殺胡!十七大前江曾不遂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