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聞欣賞:紀念《走向共和》逝世三週年

人氣 8
標籤:

【大紀元10月5日訊】該劇曾由中央電視台於2003年4月12日(薩斯瘟疫爆發高峰期)在”弘揚主旋律”的黃金時段隆重推出.不知何故,後期加速播映,每晚連播兩到三集,以至於不到一個月,全劇即播映完畢.當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這部巨片的深刻寓意之後,突然傳來北京全面禁播該劇的消息.

該劇激起海內外的廣泛關注和熱烈爭議.對該劇的藝術性,歷史逼真感,和觀賞價值,觀眾都一致予以肯定和讚賞.但涉及其寓意,則看法兩極.一種看法認為:該劇重塑慈禧,李鴻章,袁世凱等歷史”反角”,是為他們翻案,或為當今權貴背書,比如,以李鴻章的”賣國”合法,喻他的”賣國”合法;或為當權者的”穩定” 論尋找依據和說詞.另一種看法認為:電視劇以一幅生動的近代史畫卷,含蓄推崇孫中山等先賢所主導的共和革命,謳歌,自由,與憲政,諷古喻今,影射和抨擊短暫民國之後的專制復辟,尤其是他的獨裁.

的確,這部長達59集的大型電視巨作,涉及幾乎所有的近代重要歷史人物.而且,該劇”大膽”修改了近代歷史上的人物定位.劇中對慈禧,李鴻章,袁世凱,和孫中山等關鍵角色,都有全新的造型.

試看劇中的若干鏡頭:

北京清宮,御宴.一百多道精美佳餚被唱著名擺上來,慈禧卻歎了口氣:就這麼點兒菜,真沒辦法下筷了!

鏡頭切換,東京皇室.為了籌集海軍軍費,一再從內庫(私庫)中撥出款項的日本天皇,又宣佈:從今日開始,朕每日只食一餐!

東京皇室.天皇聽完首相有關甲午海戰的戰報(日方大獲全勝,中方全軍覆沒),緩緩回轉身來,含淚微笑道:朕餓了!首相於是大喊:快擺宴席,陛下餓了!天皇揚手制止.旋從懷裡掏出一個小紙包,打開來,是已經啃過一半的面狀食物.天皇笑著,一邊淌著熱淚,一邊大口啃食著那半截麵食.
鏡頭切換,北京清宮,御宴.慈禧與光緒坐在膳台上,面前擺滿了山珍海味,卻不能下嚥(因為打了敗仗).光緒勸道:親爸爸,您吃點兒吧!所有的大臣都齊刷刷地跪下來,泣勸:太后,您就吃一點兒吧!

除卻細節之外,還有兩國總氣象的對照:

東京皇室:天皇自律勤勉,國會激烈辯論,國民眾志成城……

北京清宮:太后高高在上,群臣跪拜,口稱”奴才”.或勾心鬥角,相互告狀,或誠惶誠恐,自煽耳光……

這類寓意深長的對照或暗示鏡頭,在劇中比比皆是.明白人以為:這是對慈禧等人的褒呢?還是貶呢?

其實,以筆者觀之,無所謂褒,無所謂貶.客觀主義,才是該劇奉行的原則.將史實與場景客觀地呈現於你面前,由你自己,帶著你的智慧,去鑒別,去評判,其中的是非曲折,其中的謬誤真理.畢竟,現實是複雜的,不論好人還是壞人,都不會在額頭上刻下好或壞的標籤.相形之下,那些臉譜化的所謂歷史劇(如《雍正王朝》),大可以休矣!

其實,大凡對中國近代史有一點概念的人,都非常清楚:晚清與它,這兩個相距百年的專制王朝,從本質到形式,都有驚人的相似. 這,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歷史常識.《走向共和》,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為這兩段具有驚人相似的歷史做進一步形象的背書和詮釋.

經濟上,閉關自守達二百多年的滿清專制王朝,正受到當時來自境外海上貿易(全球通商)的衝擊;而上世紀末,閉關鎖國達三十年的政權,也同樣面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和一體化浪潮的挑戰.政治上,清王朝面對國內外立憲或共和變革的壓力;共產黨則受制於海內外改革的呼聲.

更重要的一點,如果我們不願意承認當初滿人入關後,華夏實際上已經亡國喪國,至少要承認,滿清是一個外來政權;嚴格地說,共產黨也是一個外來主義政權,連毛澤東都承認,他死後,是要去見馬克思,而不是孔夫子. 值得留意的是,在整個《走向共和》的電視劇中,沒有”中國”之稱,只有”清國”或”大清”之謂.不可小覷,編導之良苦用心.

說得寬一些,百年前後的歷史相識性,已經到了這樣一種不可思議的程度:當代任何一類中國人,都很容易在電視劇中找到自己的面目,識別自己的”前生”.不論你是在朝的當權派,在野的反對派,”體制內”者,”體制外”者,還是事不關己的平頭百姓.

該電視劇展現了大量警鐘與寓言式的歷史畫卷.

臂如:劇中用相當篇幅,展示了百年前中日兩國之間的競爭和對比(這一競爭和對比迄今仍在進行).當時,中國海軍(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結果,卻在與相對弱小的日本海軍決戰中,全軍覆沒.船堅炮利(硬件)何益?只要制度與人心(軟件)未變,表面上的富強儼然貧弱的面具.海軍走私,假彈演習, 與當今解放軍情形何其相類? 劇本因此昭示:不應該僅僅是富強,富強未必救中國.這是歷史一再留給中國人的警訓.畢竟,歷史上,從”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到”康乾之治”,中國的富強不止一次;今天的所謂”繁榮”,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今天的所謂”繁榮”程度,更遠非”空前絕後”.(僅二十世紀10至30年代,那段被公認為”內憂外患”的年代,中國經濟就一直保持了平均10%以上的快速增長.) 富強,為救國的必要條件,卻絕非充分條件.

這個道理,即便是那些負笈海外,”光宗耀祖”的留學生們,也多數沒有明白過來,百年前如此,百年後依然如此.比如,大名鼎鼎的嚴復,彼時,是留洋海外,學有所成的代表人物,回國後,不僅沒有為中國的徹底改造鼓與呼,反而與楊度等守舊勢力同流合污,組成所謂”籌安會”,力主袁世凱稱帝.其所學矣,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其所為矣,助紂為虐,遺禍千古.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是錢學森等輩,以”愛國”為名,傾其所學,充當它的”導彈之父 “;以”科學”為名,偽證”畝產上萬斤”為”真理”.在”文革”武鬥或八九年。。。。的槍膛中,有多少彈藥,是錢學森們的傑作?而在錢學森之後,為讀者歌功頌德,保駕護航者,依然前仆後繼,如李政道,楊振寧等人,何嚐不在此列?

令人痛心的是,”錢學森們”,”李政道們”,”楊振寧們”的隊伍還在不斷壯大,就在今天,就在全美,全加,乃至全世界”洶湧澎湃”的中國留學生大軍中.據說,一些人當了”海龜”後,對封鎖互聯網貢獻甚巨,聞之令人欷噓!受了文明的教育,卻改不了對抗文明的”反骨”.中國人啊, 死性的中國人!

眼下,在中國御用知識界(甚至其對立陣營),又在流行一種說法:如果不是孫中山鬧革命,滿清通過”洋務運動”,將緩慢走向”君主立憲”,進而實現中國不流血的變革,早已迎來共和與.此論意在責備孫中山等人及其革命,”搞亂了中國”.同時暗示,任由下去,只要經濟發達了,自然而來.此論不管是出於理想主義還是一廂情願,也算是”一家之言”吧!然而,革命之產生,每每源於舊勢力的頑固.當權者如果不主動加快變革步伐,革命的風暴必不期而至,付出的代價,不僅是舊勢力的覆亡,也將是整個社會裂變動盪的成本. 縱然有此成本,責任顯然不在革命者,而在舊勢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代國內的歷史教科書中,把近代”西方列強”的照會,一律斥為”強權”,”勒索”.可電視劇中,只要仔細傾聽那些如實展示的照會內容,卻得出不同的結論:許多照會有利於中國!

諸如:

義和團暴亂驟起,鋒芒所向,不僅搗毀外國使領館(嚴重違反基本的國際準則),而且,任何與西方文明相關的人與物,均遭塗炭,比如,不准使用”洋產品”,於是扒鐵路,毀電線,甚至連那些身上僅帶有一隻鉛筆的國人,都慘遭格殺.這不禁使人聯想到幾年前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及其極端宗教狂熱.

針對義和團,”西方列強”一再以照會奉勸清政府,要求他們主動採取行動,制止義和團殺害傳教士和無辜百姓,停止圍攻外國駐華使領館.但清政府中的強硬派, 卻另有算盤,企圖利用義和團的”極端民族主義”,來對抗外國,鞏固政權.徑置各國照會於罔聞,結果,八國聯軍齊發,大清迅速落敗,割地賠款.
戰後,八國要求懲辦戰犯,清政府中的主戰派人物,包括慈禧太后,全部榜上有名.慈禧一方面對義和團改撫為剿,另一方面派員求情,她自己最終被免除於死亡名單.但除慈禧之外,其他174名大清重臣,均被處死或勒令自裁,且由清廷自己執行.這群專制官吏,非貪即歹,禍國殃民,更兼腦後垂掛一條”豬尾巴”,幾代人當了漢奸,猶不自知自省,雖萬死尚有餘辜.”洋人”逼令殺之,實為國人解恨.只是遺憾沒能借”洋人”之手,殺了慈禧.否則,中國歷史改寫,後景何其光明.

針對戊戌事變,”西方列強”照會:要求解除對光緒皇帝的軟禁,與中國外交,只認光緒,不認慈禧.意思就是,鼓勵中國的改革(戊戌變法),推崇改革派(光緒),排斥保守派(慈禧).

針對袁世凱稱帝,”西方列強”照會:要求袁立即取消帝制,不承認復辟後的”洪憲”政權.意思就是,反對中國倒退,鼓勵中國走向文明與進步.

……

所有這些照會,動機何在?害怕中國強大嗎?希望中國動亂嗎?聽任中國野蠻嗎?恰恰相反,”西方列強”一次又一次地發出信息:希望中國安定,希望中國進步, 希望中國跨入世界主流文明的行列.百年後的今天,文明程度已經翻了幾番的”西方列強”,他們的忠告(“干涉”),何嚐更加不是如此?

如果早一些,更早一些,國人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中國可以少走多少彎路?須知道,日本,正是在虛心聽取了西方的忠告之後,最終成為與西方並駕齊驅的一員.從1898年”戊戌變法”算起,中國已經被耽誤了一百零七年;從1911年辛亥革命算起,中國已經被耽誤了九十四年;從1919年”五四運動”算起,中國已經被耽誤了八十六年…… 如此一再耽誤,錯過了多少”東方快車”?怎能不一再落後?

如果歷史可以假設的話,我們不妨依次檢視:假設戊戌變法成功;假設晚清較早實現貨真價實的君主立憲;假設袁世凱沒有稱帝;假設孫中山在有生之年鞏固了民國;五千年的華夏,何其不幸至此!可憐我中山先生,頭像被人高舉,主義卻遭強姦.九泉之下,何曾安寢?

有意思的是,當電視劇被禁之後(毫無疑問,這一封殺令,只能來自於保守派的總代表,),那些戴著官帽的御用文人隨即彈跳起來,對電視劇指手畫腳,大喊”偏離了正確方向”,”荒唐”.顯然,《走向共和》觸到了某些人的痛腳.但有趣的是,就在官方媒體刊載的各種評論中,無知是自相矛盾還是有心之失,竟也出現了 “決不能把’朝廷’同’國家’混同起來,’國家’和’朝廷’有一致的一面,又有根本的區別”等語,莫非是說:”決不能把執政黨同國家混同起來,執政黨和國家有根本的區別”?

另一段御用評語:”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主角,對中國現代化的最初起步作出過自己的貢獻.而在對待帝國主義侵略的問題上,他始終堅守’力保和局’,奉行’外須和戎’.李鴻章的貪婪聚斂是有名的,當時甚至有’宰相合肥天下瘦’.在’自強’旗號下一手訓練起來的,用洋槍洋炮武裝的淮軍,腐敗不堪,只能用於對內鎮壓,在對付日本侵略時幾乎一觸即潰. “

以這段評語,分別對應的,莫非是:李鴻章的 “力保和局”,與他的”韜光養晦”(都要”保證和平安定的國際環境”);李鴻章等大清官吏的聚斂,與官僚的貪婪;(洋槍洋炮武裝的)淮軍的腐敗,對內鎮壓和對外無力,與(俄制武器裝備的)的腐敗(走私經商),對內鎮壓(血洗)和對外軟弱(放棄釣魚島,南沙等主權捍衛)……看來,”把話說過了頭”的御用文人們,也堵死了以《走向共和》為當今當權者圓場,找台階下的通道.

毫無疑問,《走向共和》,充滿了對真真共和的由衷渴望, 同時提醒未來中國誕生之初,可能經受的”亂局”與陣痛,彼時,國人的理解與耐心尤其重要.但不管怎樣,與共和,是人類的必然方向,是中國走向真正富強,和諧,清明,長治久安之不可替代的良方.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該劇實為宣揚與自由的活教材,絕佳教材!

當然,全劇並非毫無缺陷,最大的敗筆,是關於楊度.這個歷史上有名的”變色龍”,居然被塑造成了一個”大義凜然”的”正人君子”.其八面玲瓏的本色,居然被塗改成”堅持原則”.正是這個楊度,組成”六君子””籌安會”,與袁家長子袁克定合流,不惜以假簽名假報紙,矇騙並勸進猶豫不決的袁世凱稱帝,既害死了袁氏,也葬送了共和.史上, 臨終的袁世凱曾痛苦地大叫:”楊度楊度,誤我誤我!”

楊度,嚴復等人,是”國情論”的始作俑者和抬轎人.其表演,活生生,淋漓盡致地展示了”中國人”這個群體典型的”劣根性”:”皇帝不急太監急”;以當奴才為快事;以忠君為”愛國”;寧誤國棄民而盡愚忠…… 也正是這個楊度,最後又經周恩來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走紅”.此君在這部電視劇中坐享”重大包庇”,可能因為該劇編導多具湖南背景,而楊度是湖南人士;或者,顧忌其身份.

敗筆難免,不一而足.然而,瑕不掩瑜.《走向共和》,這部逼真而恢宏的巨作,成為中國熒屏上的一道異彩,一座豐碑,值得每一個中國人觀看,尤其值得當今執政黨和反對派陣營的所有成員親睹.

以鑒照,以沉思,以深省.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網文】中國法學家為什麼集體翻車?
不惜任何代價的代價就是老百姓餓肚子
【網文】 民國為何出大師?
【奇聞】文革中3款香煙被打倒 理由絕對猜不到(組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