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核能邀合作 左俄右美兩逢源

標籤:

【大紀元2月1日訊】(亞洲時報Sudha Ramachandran撰文)班加羅爾 — 1月2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對印度展開為期兩天的正式訪問,是他2000年上任以來第四次訪問印度,雙方簽署9項合作協定。這一切都說明,儘管新德里與華盛頓關係近期大幅升溫,印度卻並未因此冷淡老朋友莫斯科。

此次簽署的九項協定,涵蓋了能源、太空、商業、文化等各個領域。防務是兩國多年戰略關係的核心,而確保能源安全,則新近躍升成為重中之重。

兩國簽署了民用核合作備忘錄,當中俄羅斯承諾在印度南部泰米爾納都邦的庫丹庫拉姆(Kudankulam),為印方新建4座輕水核反應爐,並答應在其他地點再建核反應爐。在庫丹庫拉姆,俄羅斯之前援建的兩座核反應爐仍在施工當中,並有望在年內投入運營。

印俄達成這一協議,亦正值新德里與華盛頓就民用核合作的細節展開談判,討論如何修改「核供應國集團」(NSG)規則,以便允許成員國向印度出口核技術和設備。

俄羅斯要實現上述承諾有個前提,那就是核供應國集團取消對印度的限制。俄印雙方也均強調,在民用核能源方面的合作,將視乎「各自的國際承諾」而定。俄羅斯是核供應國集團成員,因而還無法與印度(非成員國)進行核貿易,除非規則得到修改。

俄羅斯未待核供應國集團向印度開綠燈,就率先與印度簽署合作備忘錄,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印度第三大英文報紙《印度教徒報》在社論中寫道:「莫斯科的立場將有助新德里,挫敗核供應國反對修改規則的任何企圖。」

印俄關係除了在葉利欽執掌俄羅斯時期,曾遭遇寒流外,一直如魚得水。長期以來,印度把俄羅斯當作值得信賴的患難之交:在聯合國安理會,俄羅斯在喀什米爾問題上給予了印度不懈的支持;也正是俄羅斯持久的援助,為印度的重工業和軍事力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幾年,印美關係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兩國從前結下的樑子還未被人淡忘。1960年代末,美國總統詹森要求印度採納華府的政策後,才答應向其提供糧食援助;尼克松在1971年甚至向孟加拉灣派出了「企業號」航母,以示對巴基斯坦的支持。很多印度人還記得,當新德里1974年在博克拉進行核試後,美國撤銷了向塔拉坡核反應爐提供燃料的承諾。

印俄最近簽署的核合作備忘錄,不應被視為俄羅斯對印美核協議的最新回應。早在 2000年,俄羅斯已同意在庫丹庫拉姆建設六座核反應爐。法國也對印度的民用核市場垂涎三尺。不過,由於受核供應國集團的規則制約,俄法兩國都未能採取實質性的行動。在印美兩國2005年達成民用核合作協議後,修改核供應國集團在民用核合作方面的規則,才進一步被提上日程。一旦新規則得以通過,印度的 「核」大門將向多個國家敞開。

俄羅斯趕在規則修改前與印度達成合作備忘錄,令美國非常不悅。華盛頓認為,這是莫斯科先發制人,企圖獨佔印度的核 「蛋糕」。不過,贊同印美核協議的戰略分析家默汗(Raja Mohan)不以為然。在他看來,莫斯科的舉動不過是「對美印核合作的錦上添花」。他認為,「華府努力為印度掃清各種政治障礙,新德里沒理由會忘恩負義。」

在闡述與俄羅斯的民用核合作備忘錄時,印方官員顯得非常謹慎。他們稱,這是莫斯科在核供應國集團修改規則前,向新德里投出的信任票。印度外交部一名官員說:「這只是俄羅斯向我們發出的支援信號。」在俄羅斯的支持下,印度政府在回應國內左派批評印美核協議時,底氣就更足了。

除了民用核合作外,印度還與俄羅斯達成了能源安全合作協議。俄羅斯石油公司(Roseneft)與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的子公司Videsh簽署諒解備忘錄,不但涉及了位於兩國的原油開採專案,也包括了在第三國的能源項目。Videsh已持有俄羅斯的「薩哈林-1」專案的20%股份;莫斯科希望印度在此之外,還能注資「薩哈林-3號」專案,並支持西伯利亞的萬科爾(Vankor)油氣田發展。

印俄向來緊密的國防合作關係,這次也跨上了新台階。多年來,俄羅斯一直是印度的頭號武器供應商。近幾年,由於國防官員對俄製武器品質和武器及零配件供應滯後頗有微辭,印度開始向以色列、法國和美國尋求幫助,以滿足國防需求。因此,這幾國在印度國防市場的份額也呈迅速擴大之勢。

借普京訪問之機,兩國達成了合作協議,研發具有隱形功能的「蘇霍伊」(Sukhoi,港譯「蘇凱」)第五代戰鬥機。這種稱作PAK-FA的戰鬥機,被認為是美國F-35「閃電II」聯合攻擊機的強大對手。這專案據說將是印俄軍事合作以來,耗資最大的項目,連印俄目前正在進行的布拉莫斯(Brahmos)導彈項目也為之遜色。

與此同時,印度還與俄羅斯簽署了聯合研製100座位多用途運輸機的協定,並獲得了在納西克(Nasik)生產米格-29戰機引擎的授權。這種引擎名為RD- 33,其開發將加快印度軍事設備國產化的進程。生產這款引擎需要先進的技術,而這已引起美國情報研究機構Stratfor的注意。Stratfor評論道:

「向量推進技術,即調整飛機引擎的推力角度,從而增加飛機可操控性的技術,是頂尖的軍事技術中之一。作為首個掌握這一技術的國家,俄羅斯已把它應用在向印度出口的蘇-30戰機上。該戰機使用的向量推進引擎,可作單軸或上下調整,使戰機在空中更靈活。在美國空軍中,僅有F -22Raptor的引擎使用了這一技術,且只能作上下調整。而RD-33引擎能朝各個方向推進調整,更增加了戰機在空中的機動性。」

而這就是印度即將掌握的軍事技術。引擎設計的問題,曾困擾了印度輕型戰鬥機專案多年,生產RD-33引擎所提供的經驗,將有助印度找到問題的癥結。

Stratfor 評論說:「雖然距離完全自主開發還相去甚遠,但透過在本土設立生產基地,印度軍工產業將變得更獨立。印度向來尋求國防產品的多管道供應,以免因供應商產品短缺或遭受制裁而斷炊。此次與俄進行戰機研發,無疑幫助印度朝減少對外依賴邁出一大步。」

雖然印俄對在能源和防務方面的合作表示滿意,但雙邊貿易仍然差強人意,兩國去年的貿易總額僅為38億美元。為此,印俄設立了雙邊貿易額2010年達到100億美元的發展目標。不過,要想兩國貿易在未來3年保持30%的年增幅,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普京這次訪印證明了,印美關係的升溫並不是以印俄關係為代價。對印度來講,外交政策的方向,並不是在俄羅斯與美國中二選一,而是要左右逢源。要成為全球經濟強國,印度需要與美國理順關係,但它又無法放棄俄羅斯這個值得信賴的夥伴。就像走鋼線一樣,印度必須維持兩端的平衡。

過去印度對美國在印巴之間游離的政策非常不滿,如今恐怕輪到美國抱怨新德里喜新不厭舊了。(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印美就核能合作協議開始談判
亞洲國家大幅擴建核電廠
美印關係密切 針對中國崛起?
不結盟國家組織十一日起在哈瓦那召開會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