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的過去 煩惱的開始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3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秉鈞布魯塞爾特稿)聳立在布魯塞爾舒曼廣場邊的歐洲聯盟執委會巍峨建築內,最近常看到一群歐盟官員,聚精會神的在為迎接三月二十五日歐盟前身——歐洲經濟體——據以成立的「羅馬條約」簽署五十週年的到來而忙碌。

除計畫在歐盟二十七個會員國及其他重要國家舉辦活動,大肆慶祝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外,歐盟官員也希望藉著這個日子,對已獲致重大成就,但卻開始呈現疲態的歐盟,注入新的活力,使它能繼續向前邁進。

正如一名歐盟執委會發言人指出,如果沒有一九五七年比利時、盧森堡、荷蘭、法國、義大利與德國同意藉由簽訂「羅馬條約」,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的統合運動可能無法達到德國總理梅可爾一月十七日對歐洲議會演講時所說的「歐盟是地球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但歐盟官員積極準備慶祝「羅馬條約」簽署五十週年的情緒,卻不容易在歐盟的民眾身上看到。在布魯塞爾一家設計公司工作的二十三歲義大利人白琳吉里就說:「我常經過歐盟機構前,但對慶祝羅馬條約簽署五十年的事卻毫無所悉。」問她對歐盟有多少認識,她也兩手一攤的回答說:「只有一點點。」

同樣在布魯塞爾一家國際知名包裝公司擔任經理職務的奧地利人蓋斯巴也表示對歐盟認識有限。他說:「我很想對歐盟多懂一些,但發現歐盟機構太多且制度太複雜,更不知它們在一起如何工作。」

就連是德國籍、歐盟執委會官員家庭出身、比利時長大、法國取得博士學位的穆勒談到歐盟時,也表示:「老實說,我真的知道不多。」

雖然,這只是一些個例,但與他們一樣,至今對歐盟所為何事不清楚的歐盟民眾卻大有人在。歐盟執委會針對擴大議題進行的最新民調就顯示,歐盟民眾不但對擴大事務所知有限;對擴大進程帶給歐盟的利益,更是不甚瞭解;百分之六十八的歐盟民眾更不認為,他們在歐盟擴大議題上,被充分告知有關資訊。

這也就難怪,既使已擠入中產階級的蓋斯巴,被問到是否贊成歐盟持續擴大時,也無奈的說:「如得不到充分及客觀的事實與繼續擴大是否有利的資訊,根本無法回答問題。」他並說:「目前歐盟政治人物經常以擴大做為宣傳的議題,同時用來與民眾溝通的方式也有待商榷,非常不客觀,令人無法做適當判斷。」

也許,這就是歐盟在走過五十年輝煌歲月後,因歐盟機構及政治領袖未能與民眾建立適當有效的溝通,甚至已與民眾的想法脫節,致使在向前邁進,進一步推動歐盟事務上,煩惱已開始顯現的重要原因之一。

經過五十年的統合與努力,打開歐洲地圖已可發現,多半歐洲國家已被納入歐盟版圖,同時歐盟也早已成為歐洲的代名詞。從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一路發展下來直到今天的歐盟,歐洲不但得以維持長久的和平、安定與繁榮,同時內部也經由成立關稅同盟、採行共同農業政策、建立單一市場、實施共同歐洲貨幣及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已逐步具有歐洲合眾國的雛形。

這些顯而易見的成就,對今年已六十七歲、童年曾飽受戰爭之苦,現已退休的布魯塞爾居民德布拉龐德而言,並不陌生。她說:「我雖對歐盟認識不深,但卻知道,它已使歐洲不再有戰爭,也使生活可以過得更好、更安全。」

依據歐盟執委會的說法,歐洲統合的成功過程帶來的好處不止這些;如今不但歐盟民眾在多數會員國間可自由通行、使用共同貨幣、隨意居住、就業及接受教育,藉由共同的歐盟立法,也使得資金可自由流通,境內消費者權益、兩性平權及公共衛生等都可獲得較好的保護與改善。經由改善會員國社會、稅賦、環保及區域發展的政策與計畫,也使得歐洲不同地區的生活水準得以提升。

談到對生活的改善,蓋斯巴也承認,「已享受到想到任何歐盟國家工作的便利,旅居在其他歐盟國家,也能享有與當地人同樣的社會福利。」經常旅行的白琳吉里則說:「如今在歐盟境內使用歐元不但減少匯兌損失,出國時更易比較不同歐盟國家的物價。」

除了這些好處外,因在學術進修、建立共同緊急求助電話號碼、降低電話費用、節省及更新能源政策、改善道路交通安全上,歐盟採行一致政策,實已大幅增進歐盟民眾福祉。

換言之,歐盟的存在,已影響到會員國民眾生活的各層面,只是許多民眾並不知道。而過去幾年,歐盟開始在巴爾幹半島執行維和任務,並積極參與中東地區、北韓核武、伊朗提煉濃縮鈾等區域與國際事務調停工作,並藉此躍上世界舞台,除經貿外,逐漸扮演政治強權角色的事實,更不為許多歐盟人民所知曉。

簡單地說,五十年的統合已逐漸消弭歐洲國家及人民間的隔閡與分裂,並創建一個歐洲大家庭,使加入的成員,在仍能維護各自的文化、傳統與語言等特色及尊重自由、民主、法治及人權的共同價值下,共享和平、穩定與繁榮,並以「整體歐洲」的認同,一起走向未來。

只是,這種已獲致成就中的大部份事實,身在其境的歐盟民眾並不容易感覺得到。經常回到比利時探親、目前在瑞士洛桑一所大學任教的慕勒就說:「當你一旦不再居住在一個歐盟會員國時,才會真正知道歐盟的重要性,像我現在住在離法國一小時路程的瑞士,就會感到許多不方便的地方。」

今年才三十歲的穆勒並說:「我想,可能是歐盟的關係,我已不能真正地說我是德國人,比利時人或是法國人,歐盟似乎已給我一種新的身分認同。」尚未進入中年的蓋斯巴也說:「我會先覺得自己是歐洲人,其次才是奧地利人。」

這也說明,成功的統合,已使「認同歐洲」逐漸在歐洲國家人民心中發酵。一項歐盟調查顯示,現今的歐盟年輕人已遠較上一代更能接受做為「歐洲人」,而非只是「歐洲某國人民」的觀念。

不過,在回頭數說過去歐洲統合運動獲致的耀眼成就之際,擺在歐盟面前的已有一籮筐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制度上,屢次擴大的結果,使得原有架構已無法有效運作,擬議中預備就制度進行改革的歐洲憲法條約至今卻又因法、荷的反對而陷入僵局。

政治上,至今到底歐盟應走向邦聯制或是聯邦制仍無定論;經濟上,新會員國的加入,尤其是東歐國家入盟後,因貧富差距太大,致使在不同立足點上,歐盟成員已無法齊步一致向前發展,原以拉平會員國經濟為宗旨的歐盟統合運動,顯然已遇到困難。

擴大議題上,會員國因懷疑歐盟的「吸納能力」,已開始對是否仍應持續接受新會員國,產生恐懼。東歐新盟國不滿二等會員國身分尤其是新入盟的東歐國家,二年的密月期才過,已驚覺在原有歐盟國家的心目中,僅具備二等歐盟會員國的身分,心中大為不滿。

這從歐盟因害怕東歐人民會大批湧入西歐,影響當地就業市場及造成社會問題,而延後對它們實施申根協定開放邊界,以及多數原歐盟國家至今仍未開放接受東歐會員國工人入境工作,就可看出。

事實上,東歐國家入盟致使歐盟快速擴大可能造成的後果,就連匈牙利政治學者拉都都不看好,並指出:「擴大使歐盟的人口增加百分之三十,但經濟力僅上升百分之五的事實,當使歐盟體系與制度受到嚴峻挑戰。」困難的是,在解決面臨的問題上,現在歐盟已產生「國中國」的現象:不但新舊會員國間常意見不同,就是在原會員國間也愈來愈不易凝聚共識。

以陷入僵局的歐盟憲法條約為例,儘管這一條約的批准與實施對未來歐盟的運作及發展極為重要,但已批准憲法草案的十八個歐盟會員國已公開宣示立場,表明不贊成更動草案中的重要內容;但輪值主席國德國為解決法國與荷蘭人民的反對,卻聲稱必須做讓步。

而重創歐盟憲法的荷蘭總理巴克南德二月九日更當著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的面,明言「歐盟根本不需要憲法」;英國政府也已表態反對目前的憲法草案;波蘭更表示將對歐盟憲法內容提出自已的建議。

更嚴重的是,正當巴洛索最近興沖沖的宣布,希望利用慶祝「羅馬條約」五十週年的機會,好為未來歐盟的發展提出計畫,並在歐盟國家領袖即將提出的「柏林宣言」中,要求會員國「納入承諾必須解決憲法危機」,並建議以「團結、民眾安全、推銷歐盟價值觀、擔負更多責任及對抗氣候變遷」做為主要內容時,不但引起一些國家的反對,就連輪值主席國德國也不唱和,且認為納入「社會議題」更為重要,這已讓人產生歐盟「尚未慶祝、裂痕已起」的感覺。

其實,對一些過去參與歐盟統合運動的領袖而言,歐盟如今面臨的問題已相當嚴重。

目前仍擔任歐盟重要機構「歐洲投資銀行」總裁的前比利時財政部長梅斯塔就認為,歐盟已陷入嚴重的危機,其中更以「觀念上的危機」最可怕。他最近就對比利時財經日報「迴聲報」說:「現在許多歐盟民眾已無法看到他們在一起要做甚麼,而會員國政府只會利用歐盟照顧自身利益,其中一些國家甚至不再贊同集體回應重大挑戰整體歐洲理念。」

曾對建立歐盟共同經濟與貨幣聯盟有卓越貢獻的梅斯塔更指出,歐盟主要機構的運作機能也已遠不如以往順暢有力。他說:「因為許多會員國有意削弱它扮演的角色,歐盟執委會不再是以往的火車頭,而決策的歐盟理事會也愈來愈無法做真正的決定,因為現在只要理事會沒有太多不同意見,已可算是成功。」

經常發言批評歐盟現況的歐洲議會社會黨團主席舒爾茲最近在歐洲議會黨團主席進行辯論時,更是不客氣的說:「如今歐盟會員國政府充滿短視的國家主義,而做為歐盟火車頭的歐盟執委會只會語無倫次的胡說八道,且已無法找到具有遠見的領導人。」

與世界其他地區或國家一樣,歐盟未來將面對更多挑戰,除必須協助會員國在全球化世界中持續維持繁榮、強化競爭力及改善社會福利外,也必須解決境內人口老化及勞動人口短缺導致必須更改移民政策等問題;在複雜不穩與多變的世界中,歐盟更可能在其他強權要求下,需要隨時準備運用它的影響力,協助建立一個更公平的國際貿易制度,並參與防範更多的區域衝突、恐怖主義、氣候變遷及維和工作。

過去五十年,從未有人懷疑歐洲統合堪稱是人類所經歷和平政治轉移最成功的例子,尤其是在短期內,能將會員國中近半數過去曾是歷經獨裁統治的國家,為加入歐盟,快速轉型成為自由民主與市場經濟的國家,從而能走向繁榮並促進人民的福祉,更是令人激賞。

但面對存在的問題與危機,目前也已到了歐盟國家及人民一起審思檢討,往後應如何繼續向前邁進發展的時候。同屬年輕世代的穆勒與白琳吉里都認為:「到頭來,不管你對歐盟是否有興趣,也不管對它有多少了解,它的發展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何況,我們也需要一個更有力的歐盟,經由更多的合作,一起與其他強權競爭,歐盟如何往前走,我們自然關心。」

相關新聞
美國防週刊:台灣籲歐盟維持對中武器禁運
美國防週刊:台灣籲歐盟維持對中武器禁運
歐盟與東南亞十國外長會議  商加強雙邊關係
歐盟夢想的縮影 新片「近距交戰」明天上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