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把拉斯維加斯變成了一座中國城

人氣 4

年前耶誕節之時,聽到不少中國文化的衛道士吵鬧著要抵制洋節的文化入侵。如今過了年,我要向這些人報告中國文化征服世界的一個不小的戰役: 已經把美國的頭號賭城拉斯維加斯變成了一座中國城!

其實,過年征服拉斯維加斯早已不是第一次見諸報端。英國《金融時報》過去就報導過過年如何成了拉斯維加斯最大的財源之一。今年過年之際,《紐約時報》也發表了配有大幅照片的報導:過年已經成為拉斯維加斯最能招財進寶的季節。過年的第一個週末,是拉斯維加斯最大的賭博公司MGM Mirage的第二大賭博週末,僅次於新年,但超過了一月份美國職業橄欖球總決賽的“超級碗”。要知道,“超級碗”剛剛被《福布斯》評為世界第一大體育盛事,超過了足球的“世界盃”,是美國賭徒的狂歡節,如今竟在過年的入侵面前敗下陣去,可謂中國文化征服西方文化的經典。而擁有著名的Venetian賭場的Las Vegas Sands Inc.則報告說,過年這兩周,是全年下賭最多的季節。要知道,今年過年正好趕上美國總統日的長週末,和美國的本土節日撞車。拉斯維加斯必須操辦一系列本土盛典,比如NBA全明星賽,男裝展等等。但賭場的老闆說,沒有什麼比春季重要!我敢說,如果過年和耶誕節撞車,拉斯維加斯照樣會先顧過年而把耶誕節拋在一邊。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中國的節日在拉斯維加斯擁有不可比擬的文化優勢。美國的節日氣氛,有時相當壓抑。比如,耶誕節快到的時候,你就會看到鋪天蓋地的電視廣告:一個人站在破落的街角,帶著聖誕老人的帽子,手裏搖著玲鐺化緣,號召大家給那些不幸的人們捐款。那些不幸者悲慘的畫面隨即出現在螢幕上,目的是刺痛你的心靈。走在街上,這種化緣者其實大多站在熱鬧的商業街區,而且許多衣冠楚楚,讓你沒辦法不注意。老布希夫婦,上個耶誕節就帶頭上街搖鈴化緣。你不給錢實在是不好意思。瞧瞧這些美國人,怎麼這麼想不開?大過節的,能不能想點高興的事情?總這麼淒淒慘慘的,怪不吉利的。

還是我們中國文化更優越。過節嘛,就要過得高興痛快,只想好事情。比如招財進寶呀,萬事大吉呀。比如出去放放炮,把一切煩惱和不吉利的事情全炸沒了呀(管他炸傷甚至炸死多少人,有什麼比起自己新年大吉的好心情重要)。再有就是賭博:新年贏上一把,開門紅,多吉利呀!

於是,到了新年,一大隊包機就把中國的賭徒們從亞洲運到拉斯維加斯。這時你覺得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錢的。一家餐館的經理說,兩萬美元一頓的年飯,在這裏司空見慣。兩千多美元一磅的鮑魚,一千多美元一磅的燕窩源源不斷地從海外進口。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錢讓中國人在拉斯維加斯揚眉吐氣。再豪華的賓館飯店,也得圍著咱們中國人轉。比如MGM超級賭場飯店1993年開業,客人從一個巨型的獅子嘴形的門廳進入。這個獅子造型,多年來一直是這家著名公司的象徵,是人家的品牌。但是,我們中國人覺得走進獅子嘴不吉利,拒絕進入。公司沒有二話,花幾百萬美元把獅子嘴拆了重新裝修。另外,該賭場的高限額賭區,造型有些象座圖書館。而在漢語中,“書”和“輸”的發音一致*,不吉利。怎麼辦?拆掉。幾個小時內,“書”的影子就沒有了。

如今不懂咱們中國文化,在拉斯維加斯開業幾乎沒有資格。拉斯維加斯的幾個最大的賭博公司,已經進軍澳門開業。拉斯維加斯所在的內華達州,在北京設立的辦公室。內華達大學和南內華達社區學院,也在中國和新加坡開設了衛星校園。當然,我們還必須注意到,象賭博這類行業,在美國大多是內華達這類地方學校偶爾設有個專業,哈佛耶魯是不會染指的。可是在中國,北大堂而皇之地開設博彩博士課程。賭博無疑佔據了我們文化的中心位置。

當然,過年到拉斯維加斯賭博的不是普通的中國人,而是中國的新貴。不過,一個社會中“先富起來的人”幹什麼,多少能反映這個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念。看看比爾.蓋茨,巴菲特在幹什麼,再看看那些在拉斯維加斯一醉方休,被譽為是“世界一流賭徒”的中國精英們在幹什麼,兩種文化的優略就自然浮現出來。如今的拉斯維加斯,不免讓我去想像富起來的中國會是個什麼樣。許多傳統文化的衛道士們預言起中國文化將主宰世界時,最喜歡說的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言下之意,以後運氣該光顧我們了。其實這正是典型的賭徒辭彙。如今我已經深信,中國文化在拉斯維加斯這樣的地方,幾乎是會征服一切的。也許再過二十年,中文能夠在拉斯維加斯和英文競爭了。不過,當我們的文化把社會變成一個賭場,當我們的財富排斥任何價值理想時,中國的心靈就真正地衰朽了。

*感謝兩位博客上的網友訂正。本據《紐約時報》的報導,拉斯維加斯的美國經理以為,“書”和“死”發音接近。我還以為是方言。看來在拉斯維加斯,以後不學中文確實不行了。文章來源:【看中國報導】

相關新聞
呂耿松:中國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應該取締
華埠新年大遊行 規模極盛
賭城網賽小組循環賽新制開跑 盧彥勳首場落敗
市長首在華埠慶新年 以多元文化為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