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融冰 中日心結難解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4月1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銘坤北京特稿)去年十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台兩週即展開訪問中國的「破冰」之旅,中國總理溫家寶於十一至十三日訪日,將此行定位為「融冰」之行。然則中日關係進入冷涷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中原因有歷史宿怨,有現實利害,領導人互訪,檯面上的友好動作,恐無法讓雙方一笑泯恩仇。

日前一件非關政治的事件,反映出一個事實,二戰結束已六十年,中國人對日本的恨意不但未消,且深深的恨意還投射到對這段歷史無知、漠視的人。

四月三日,台灣可愛少女藝人楊丞琳在北京開記者會向中國社會道歉。原因是二零零四年,在一個台灣綜藝節目中,主持人吳宗憲問楊丞琳,「抗日戰爭多少年?」楊丞琳答:「十一年。」吳宗憲告訴她是八年,楊丞琳回答:「哦,八年而已。」

就是後面這句「哦,八年而已。」讓這位女藝人多年來被中國網民圍剿,逼得她不得不公開道歉。楊丞琳在記者會中很謙卑地說,「我書讀得不好,很早就輟學進入社會,今後我一定努力閱讀歷史知識」。

中國大陸的家家戶戶,晚上看電視節目,有不少是帶有「愛國」教育性質的軍教片,內容是描寫中國在二戰時期「八路軍」慘烈抗日的故事,日軍侵華的歷史,一再被提醒。

雖然無法以具體的數據來顯示中國人民對日本的歷史仇恨有多少,但在中國大陸無論何時何地,隨便詢問週遭的路人,幾乎都可找到對日本懷有恨意的人,有些不但討厭日本人,連日本車都討厭,隨口說出一籮筐日本車的缺點。

網路的「對日抗戰」攻勢尤其凌利,在中國最大的網路搜尋引擎「百度」中鍵入「日本人」三個字,第一頁出現的內容氣氛就不太對勁,「日本人買春」、「日本人憑什麼」、「痛扁日本人」構成對「日本人」主要回應。

一有中日間的糾紛,不論是官方或民間,或大事或小事,在網路的論壇上,中國網民對日本人一定是火力全開,充斥反日、敵視日本人的字眼。

一名日本記者說,中日是往氣氛好的方向走,溫家寶能到日本的國會演講,就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

然而究其實質,此次雙方聯合聲明不以「聯合公報」之名,而僅用次級的「聯合新聞公報」,其中就透露出不尋常的訊息,顯示雙方存在若干極深的矛盾。

尤其是在新聞公報中,日本不願意聽命於中國把「反對台獨」字句列入,中國相對也不願意把「幫助日本與北韓關係正常化」、「幫助日本進入聯合國安理會」形諸文字,而東海邊界劃分、油田開發也是宣示協商的方向而已,要解決實質問題,恐為期甚遠。

所以溫家寶此次訪日,表面上很熱鬧,雙方給足對方面子,但核心問題卻一事無成。誠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金熙德所說,雙方在這些問題上差距很大,不是短期內所能解決。

中日建交將屆滿三十五週年,中國的用語叫「關係正常化」三十五週年,但是在這些問題解決之前,中日關係顯然不可能「正常化」。

相關新聞
日本前外相:解決中國人權問題非常重要
中日領海爭議會影響雙邊大局?
港評﹕中國與日本關係改善基礎仍然脆弱
林保華:中日關係上的火與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