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進口中國勞工 異鄉打拼追求夢想

標籤:

【大紀元4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華明綜合編譯) 在歐洲一些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國家,進口中國工人成了其中一種解決工人荒的辦法。離鄉背井的中國工人在海外努力打拼,拿著比在中國更高的工資。這些中國工人離鄉背井,只希望在外工作幾年,能夠積攢足夠的錢可以回國做生意,換取更好的生活。

羅馬尼亞進口中國工人

商業週刊報導,羅馬尼亞的勞動力長期不足,阻礙著傳統的紡織業及其它產業的發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服裝廠經理蘇仁.尼古拉斯克(Sorin Nicolescu)提出方案: 從中國進口800名工人。

總部在瑞士的威爾服裝公司(Wear Company)經理尼古拉斯克先生表示,「原因非常簡單」,「我們找不到羅馬尼亞工人,因為他們多數都離開這裡到西方和中歐工作。」

自從今年1月1 日羅馬尼亞成為歐共體成員,這個貧窮的巴爾幹國家吸引了許多外國投資者。同時,羅馬尼亞工人能在全歐洲自由搬遷找尋更多薪水的工作,這引起了一股移民潮,阻礙了羅馬尼亞的經濟發展。

羅馬尼亞有2160萬人(每年人口數平均下降0.2%),去年有90億歐元或大約120億美元的外國投資,使羅馬尼亞去年經濟增長達到7%,今年1月失業率為5.4%,遠低於歐共體平均失業率。

羅馬尼亞工人稅後的平均月工資大約只有375美元,許多工人前往意大利和西班牙,在那裏非法居留,從事體力勞動。

尼古拉斯克先生說,因此他決定去中國尋找工人,只要支付大約2,000美元交通費及僱傭代辦處的費用,就可僱到一名中國工人。

這些工人到達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東北部大約150英哩、18.1萬人口的工業城市巴克烏(Bacau),在市郊外的一個大倉庫裡工作。工廠目前大約有170名中國婦女在縫紉機上操作,桌上堆積著完成和未完成的服裝,一長串桌子大多是空的,預計5月底還要招聘另外500名中國工人。

尼古拉斯克先生說,他每月支付婦女們稅後大約347美元。當地法律最低工資是每月稅後132歐元(176美元)。他說, 除此之外,他還花費了50多萬美元修建工人宿舍。

巴克烏的僱傭代辦處副主任芭布(Cornelia Barbu)表示,中國工人的生活條件「很好」,「有俱樂部和廚房」。去年7月從福建省來到這裡的洪休羨(Xiu Xian Hong,音譯)也說這裡比中國好。她通過工廠翻譯說,「這裡非常安靜,空氣也更潔淨」,「工作相同,但薪水更高」。她計劃至少工作三年,希望回國時存足夠的錢開始做生意或開商店。

冰島水壩漂浮著中國人的夢想

時代雜誌報導,在冰島近北極圈的丘陵地帶正在修築630英呎的水壩和45英哩的隧道,工程面臨幾項嚴峻的挑戰,冬天沒有陽光,;狂風是這樣強烈,在惡劣的條件下運輸沉重的機械和每週的食物。

目前在冰島卡拉尤卡(Karahnjukar)建築工地上的 1150 名工人中,大約有40%是中國人。自從2003 年工程開始施工,中國工人承擔了重大的責任。在這個30萬人的國家,工業建設的人力嚴重不足。

因此中國人到達此地,可為勞動力不足的冰島提供工人和技術人員。但卡拉尤卡看起來不像一個愉快的地方。冬天,如果在多風暴的日子走出屋外,最好放石頭在口袋裡以防被吹走。劉洪梁(Hongliang Liu,音譯)談到家鄉雲南省的青山綠葉和熱帶氣候。他說,這裡的「冬天太長,白天太黑暗。」

工人們只能在煙熏味的、粗略裝飾的公共休息室裡,觀看中國衛星頻道的動畫片。工地上也銷售便宜的打往中國的電話卡。到夏天,僱員們在每年兩次的假期中,可乘坐每週一次的航班回中國與家庭團聚,返回時帶來便宜的香煙、茉莉花茶、草藥和威士忌酒。在診所裡,俄國醫師斯坦儂瓦(Vladimir Stanovko)說,最初一些中國工人在寒冷時染上流感和支氣管炎,但現在「已經適應。」中國工人在這裡每個月可賺得等價於中國二年的薪金。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全球近30個國際都市集會聲援中國退黨潮
各界聲援高智晟 歐政要籲停止北京奧運
我在歐洲申請難民庇護的心路歷程
歐盟:去年市售危險玩具數量大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