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國角度看能源供需 減少政治壓力才能平穩

標籤:

【大紀元4月2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二十一日電)伊朗能源學會首席理事華德曼今天說,若加計通膨,目前國際油價其實比1980年還低,考量能源安全需兼顧供需雙方立場,不能太偏向消費國利益;唯有透過供需對話、減少政治壓力,才能提高能源安全。若已開發國家以地緣政治評估能源安全,衝突愈來愈多,能源價格將持續上漲。

華德曼(Reza F. Farmand)上午出席經濟日報主辦「高油價時代贏的策略」論壇,以「高油價下的能源安全」為題發表演說,呼籲國際重新省思「能源安全」定義,不要僅從消費端思考。

華德曼表示,國際間愈來愈注意能源安全課題,但對能源生產國與消費國而言,能源安全的定義完全不同,消費國的能源安全是能自由、不受干預地獲得便宜的化石燃料,同時力求自產、減少對外來能源的依賴;生產國考量的能源安全則是如何維持供給穩定。

華德曼說,能源消費國有很多是已開發國家,他們有些想法「太誇張」,事實上目前國際能源供給並未嚴重短缺,全球經濟也仍在發展,若加計通膨因素,現在國際油價比1980年還低。

他強調,若已開發國家堅持以地緣政治角度評估能源安全,能源供應議題就與能源多寡無關,而是取決於供應國、消費國間的地緣競爭關係;在兩方對峙狀態下,未來衝突會愈來愈多,供應鏈安全愈來愈低,能源價格將持續上漲,最後受害的將是國力、經濟弱勢國家。

華德曼指出,很多能源生產國的經濟高度仰賴石油出口,例如伊朗GDP 25%來自石油出口,沙烏地是44%、科威特78%,有些國家甚至高達90%。對生產國而言,消費國的能源政策會大大影響能源需求安全,例如大幅補貼煤炭生產、對石油使用課取重稅等,都嚴重影響能源出口國利益,也未考慮溫室氣體排放問題。 

他進一步表示,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涵蓋全球4分之3石油、45%天然氣存量,但OPEC全球油氣市占率卻由1973年的55%降到2005年的42.3%,這個現象很奇怪,也讓輸出國高度關心。

華德曼說,能源生產是高度資本密集產業,據估計2012年若要維持中東現有油氣產量,至少需再投資3000億美元;能源生產國深知必須與外資合作、對外資開放,才能解決石油供應問題,並維持超額供給能力,以因應短期、突發的能源價格變動,但也需要大型石油公司同意移轉新科技、鑽油設備,避免造成生產浪費。

華德曼強調,能源生產國並不希望油價漲得太高,只要油價不要太高,替代能源就不會發展太快,供給國必須思考短期與長期利益;消費國也必須試著理解生產國遭遇的困難,否則未來石油供給將更不穩定。

相關新聞
市場憂心供應吃緊 世界油價勁揚
油價逼近每桶70美元
倫敦股市FTSE100指數收盤創六年半新高
國際油價走高的幕後推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