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銀:東亞經濟度過危機 永續發展為新挑戰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4月6日報導】(據中央社記者蔡蕙如五日華盛頓專電)世界銀行今天指出,東亞去年整體經濟成長率達百分之八點一,為過去十年最高;中國與東亞經濟已成功克服十年前金融危機,貧窮問題獲得改善,但未來若無法妥善改善投資環境、處理環保與貧富不均等永續發展問題,將危及成長。

世界銀行在最新發表的報告「東亞近況:經濟危機後的十年」中,以「中等收入陷阱」說明中國與東亞經濟在度過經濟危機進入「中等收入經濟」後,未來要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這份針對亞太區經濟與社會狀況提出的報告,半年公布一次,涵蓋範圍包括中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香港、南韓、台灣,世界銀行稱之為「新興東亞」地區。

報告主要撰寫人布倫哈特表示:「過去十年,這個區域見證了中國興起為全球主要經濟強權、產值加倍、貧窮率減半、區域與全球整合、以及超過兩兆美元的外匯存底。」

雖然報告預估,東亞今年經濟成長率可能會減緩為百分之七點三,中國也較去年稍減為百分之九點六,但是預期二零一零年前,東亞國家將有超過十分之九人口達到中等收入。

報告指出,中國與東亞經濟要由中收入邁向高收入經濟,關鍵挑戰是以永續發展的方式發展經濟。

報告說,這個區域中,日本、台灣、香港、南韓的例子已說明由中收入躍升較高收入非不可能,但不容易;東亞地區未來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包括改革投資環境、解決高技術勞力短缺、自由化貿易服務、深耕並多元化資本市場、以及建立社會保護系統。

報告提到,中國必須解決的是環境問題與過去二十年快速成長造成的發展不均;世上污染最嚴重的城市有二十個在中國,中國面臨嚴重的土壤侵蝕、酸雨和水道污染,且中國經濟由製造業主導,非服務業,對環境造成壓力。

至於其他已為中高收入的東亞國家,有些經濟成長甚至較金融危機前還減緩,報告指出,這些國家必須強化投資環境,創造新的競爭優勢。

報告也指出,貧富不均將是東亞的重大政策挑戰;雖然區域貧窮狀況持續減輕,但伴隨經濟快速成長而來的是收入與經濟資源的分配不均,可能導致社會與政治衝突。

布倫哈特建議,政府可以透過提供窮人教育與生意補助措施,減緩貧富差距的張力。

世界銀行並警告,一九九七年來,東亞國家已建立大量外匯存底,減緩進一步危機衝擊,但這可能導致經濟過熱、資產價值泡沫化的副作用,需注意新危機的產生。

世界銀行總部設於華盛頓,工作重點在於借款幫助國家發展計畫和減輕世界貧窮。

相關新聞
美勞工市場表現良好工人信心提高
Hugo:符合道德、人權與自由理念的自由經濟體系 (小小說)
綠色能源暨消費專題報導
世界銀行:金融風暴後東亞面臨新挑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