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齲齒的預防與治療

文/李怡祥(行政院衛生署台北醫院牙科主治醫師)

人氣: 6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7日訊】齲齒是十分常見的牙科疾病,也是牙科診療最常見的項目。造成牙齒蛀牙的原因,是食物的殘渣積留在牙齒表面,而後形成蛀牙的細菌便利用食物的殘渣作為營養的來源,不斷地繁殖增長,同時還製造出一種酸性物質,這種酸與牙齒接觸後,能慢慢地溶解牙齒的鈣質而形成齲蝕,稱為「齲齒」,也就是「蛀牙」。剛開始細菌侵蝕到琺瑯質部位時,牙齒表面只會變黑沒有酸或痛的感覺,早期發現,早期填補,治療效果佳,治療時也較無不適感。當細菌侵蝕到牙本質時,牙齒對酸、甜、冰時感覺酸或痛。此時宜先放一層藥物後,再進行填補,避免牙齒術後敏感.若細菌侵蝕部位接近牙髓組織時,宜先覆髓(保護牙髓組織) ,觀察一個月,牙齒無任何症狀再進行填補。
若細菌侵蝕到牙髓組織時,造成牙髓神經發炎,此時該顆牙齒需做根管治療(抽神經),治療完成後需做牙套保護避免牙齒因吃到硬物造成斷裂。

預防齲齒的重要措施

一、均衡的飲食,避免黏滯性高、含糖及精製的食物。一般來說,黏稠性高、含糖及精製的糕餅類,是容易造成蛀牙的食物,因此,父母在為孩子安排食物,尤其是餐外點心時,應仔細地選擇。購買食品前養成先讀標籤的習慣,對於含糖成分過高的食品,則應避免購買。將容易造成蛀牙的食物儘量限制在三餐前後吃,並鼓勵餐後刷牙及刷牙後不再進食的口腔衛生習慣。並慎選三餐正餐間的點心:

1、少食用含糖易黏牙的食物,選擇其他適合的代用品;2、選用蔬果類作為學齡前兒童的餐間點心。父母或長輩勿以糖果作為兒童表現的獎勵且立場必須一致,以免混淆孩童的觀念。

二、養成刷牙的好習慣:

出生至七個月時,父母應以手指捲紗布在或用棉花棒以溫開水沾濕,輕拭舌頭、牙齦上的食物殘渣,並養成餵食後即清潔的習慣。七個月至一歲半時,乳牙開始由前面萌出,每進食完畢,應以紗布或棉花棒沾濕擦拭牙面污穢。一歲半至三歲時,每進食完畢,由父母負潔牙之責。為減少蛀牙機會,應避免糖分高、黏性強的甜食,及含著奶瓶睡覺的習慣。二到三歲的孩子就可以開始教他們獨立刷牙,但是學齡前的孩童是沒有辦法徹底刷乾淨自己的牙齒的,因此父母一定要再幫他們刷一次。至於成年人至少早晚刷牙,且要使用牙線清潔牙縫,有牙周病的患者更要使用齒間刷清潔牙縫,以維持牙齒的健康。

三、定期口腔檢查,除了可以早期發現口腔疾病,儘早治療,節省治療費用和減少因拖延引起的疼痛外,還可以獲得預防性口腔保健服務,例如:教導妊娠期的口腔保健知識、教導預防奶瓶性蛀牙、教導確的刷牙方法、阻斷吸吮牙齒或咬指甲等不良口腔習慣、局部塗氟、齒溝封填及定期洗牙等項目,因此自幼兒長牙起,家長應每三~六個月主動帶子女前往牙科接受定期口腔檢查,成年人應每半年接受定期口腔檢查。◇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