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鎖中桃花源 大葉大學校長顏鴻森古鎖看人生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二十二日電)「古鎖中自有桃花源」,大葉大學校長顏鴻森除了管理學校外,另有一個嗜好,就是收集古鎖。他說,收集古鎖最大的樂趣是在過程,每個過程都有一個故事,目前他收集了八百多個古鎖,有些更是有上千年歷史,從古鎖看人生,他計劃將部份收藏移到大葉大學活動中心展示,和更多人分享。

顏鴻森回憶,自己在美國念書時,受到美國教授影響,認為應該有自己的收藏,後來回到台灣,1986年時,在火車站的空橋看到有人賣古鎖,他當下就買下了,1990年時,他在中國大陸花了一百元人民幣外匯券,買了一把古鎖,這把鎖機械裝置很有趣,讓他決心好好研究古鎖。

不過,顏鴻森說,自己收藏原則是不能太大、太貴、太多,需和機械有關,還可呈現本土文化等。

累積這麼多年的收集經驗,顏鴻森仍花費了新台幣近兩百萬元收集了八百多個古鎖,其中,最貴的是一把漢朝古鎖,價值人民幣一萬兩千元。

在忙碌的工作中,顏鴻森表示,回到家中欣賞這些古鎖,是他唯一的休閒,古鎖不只是機械、外型,鎖上並常有很多雕刻,有些並寫上「狀元及弟」、「五子登科」等字樣,讓現代人也有機會透過欣賞研究,認識當時的文化和社會情況。

收藏多年後,他發現找不到古鎖相關的文章,也沒有人研究,朋友鼓勵下,決心開始整理研究相關的資料,並於1998年時應邀到中國演講中國古鎖,1999年並完成第一本有關古鎖研究的書「古早中國鎖具之美」。

後來,顏鴻森應前教育部長曾志朗之邀,擔任教育部顧問室主任,曾志朗也曾將這本書贈送給貴賓,由於沒有出英文版,因此,他再完成中英對照版本,讓國際人士也有機會認識古鎖趣味之處。

顏鴻森說,其實收集古鎖過程中,並不是他找鎖,而是鎖找他;他記得1997年到馬來西亞演講時,在吉隆坡的夜市問到馬來西亞有沒有古鎖,同行人回說沒有,但他卻立刻看到角落就放著很大的一個鐵鎖。

顏鴻森認為,鎖找到他,才能「安享餘年」,他將這些鎖整理、拍照、上網,和大家一起分享;而他的古鎖故事可以在網路平台上 (www.acmcf.org. tw)和同好分享。

目前,顏鴻森有一百二十多個古鎖放在成功大學圖書館五樓,且有漢、唐、戰國等上千年古鎖十多個,鎖在保險箱;為了讓更多人分享並欣賞到這些古鎖之美,已規劃要將這些收藏移到大葉大學活動中心展出。

鎖與人的關係密不可分,顏鴻森希望,未來這些鎖可交由有興趣研究的人,讓這些古鎖的故事與生命可以延續發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