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來最大氣候變遷 地球不斷昇溫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5月23日訊】歐洲環保署指出,歐洲正經歷五千年來最大的氣候變遷。自1995年以來,地球已經歷了有記錄以來的10個最熱年份。2006年是有記錄以來氣溫最高的一年。氣象專家們預言,2007年很可能將再次打破記錄。 聯合國今年2月、4月及5月連續發佈三份權威報告,指出地球急速變暖及其嚴重後果,給人類敲響警鐘。聯合國要求各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制訂炭的價格,將環境代價轉嫁給生產者與消費者,可能對世界能源使用結構及經濟模式產生重大影響。 以下轉載新紀元18期(兩週前)的焦點新聞,原標題是: 地球急速暖化 120國達成重大協議。

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全球暖化,來自120個國家的400多名氣候專家和政府官員經過5天緊張討論,5月4日在泰國曼谷正式就溫室廢氣排放法,提出了一份劃時代文件,可能對世界能源使用結構及經濟模式產生重大影響。

聯合國報告指出,各國必須在2015年前開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讓排放量減少到2000年排放量的50%至85%;此舉可限制全球溫度增加幅度在攝氏2度至2.4度之間。專家公認這是氣候變遷發生嚴重效應的門檻。

報告強調制訂炭的價格,將代價轉嫁給生產者與消費者;同時採用多種方式鼓勵企業和民眾使用太陽能、風力和水力等再生能源,並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專家認為,世界已掌握因應全球變暖效應的技術和經濟能力,但必須馬上採取行動以防止災難的發生。專家還呼籲人人透過改變生活方式節省能源,在對抗全球暖化方面做出貢獻。

這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今年所公布的第3份、同時也是最後1份報告。第1份報告指出地球急速變暖,主要是人類行為所致,特別是燃燒石化燃料。第2份報告警告,氣候變化將導致非洲糧食產量急據下跌,造成數百萬人饑荒,還可能引起喜馬拉雅山的冰川融化,並在歐洲和北美引起滾滾熱浪。最新的第3份報告提出了遏止氣候變遷之道。

新報告公布後,歐盟呼籲在協商〈京都議定書〉的後續協定上取得突破。歐盟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面。歐盟27個會員國已矢言在2020年之前將碳廢氣排放量由1990年的水平削減20%。歐盟還表示,如果其他主要排放國跟進,歐盟願將削減量提高至30%。

目前美國是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排第2,預計中國不久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排放國。美中兩國政府出於經濟考慮,過去對限制溫室氣體排放持消極態度。

最近1年,美國公眾越來越認識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嚴重性。來自國會、州政府、環保組織等各方面的壓力,可能使美國政府目前不受歡迎的環保政策出現鬆動。

全球各地氣溫不斷破記錄

近年來,世界各地氣溫不斷打破記錄,到處出現氣候異常現象。自1995年以來,地球已經歷了有記錄以來的10個最熱年份。2006年是全球有記錄的歷史以來氣溫最高的1年。氣象專家們預言,2007年很可能再次打破記錄。

剛剛過去的4月,法國和英國氣溫又創下記錄。4月法國的平均溫度,較往常攝氏10度的記錄高出4度左右,是67年以來最熱的4月。英格蘭平均氣溫為攝氏11.1度,比往年平均值高出攝氏3.2度,是300多年以來最熱的4月。

歐洲環保署在2005年11月公布的報告指出,歐洲正面臨5,000年以來最嚴重的氣候變遷。有記錄可查的歐洲最熱4年是1998年,2002年, 2003年和2004年。報告警告,10%的阿爾卑斯冰河在2003年夏季消失。依照目前的速率,瑞士冰河的3/4將在2050年之前溶解。

中國大陸各地氣溫也出現了數十年、上百年未有的異常。北京2月本應是零下的氣溫,但今年卻異常暖和,2月5日達攝氏16度,創下167年來同期最高溫。黃河北部地區一些河段今年也提前解凍。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表示,2006-2007年的冬季是北半球有氣候記錄的125年來最溫暖的冬季。美國華府、紐約的櫻花今年1月提前綻放。

專家表示,本世紀目前全球平均溫度已較20世紀上升攝氏0.74度,歐洲平均溫度上升了攝氏0.95度。預估到本世紀結束前會再上升4度左右。

格陵蘭冰川出現暖化島


圖:研究和觀察都顯示,格陵蘭冰川正在加速融化,被視為全球暖化的頭號危機。(AFP)

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北極格陵蘭冰川、亞洲喜馬拉雅山冰川迅速融化。

號稱全球最大冰凍陸塊的格陵蘭島冰川加速融化被視為全球暖化的頭號危機,過去10年來,格陵蘭南部的冰河以2倍於專家預估的流速和融解度,加速流向大西洋。最近調查發現,格陵蘭島的一部分因為冰川加速融化而分離出去,形成了一個獨立小島,被稱為「暖化島」。

格陵蘭冰川是世界上第2大冰川,僅次於南極洲,一旦全部融化,將會使全球海平面上升7米,全球沿海城市包括英國倫敦及一些低處的高人口國家和地區(如孟加拉)將被淹沒,一些島嶼國家如馬爾地夫等將消失。

喜馬拉雅山冰川迅速融化

除了南極和北極,喜馬拉雅山山區的冰川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冰塊集中區。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今年1月發表的研究報告警告,全球變暖導致喜馬拉雅山的許多冰川以驚人的速度融化,每年後退10到15米,速度超過其他冰川。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全球氣候變化項目主管摩根指出,喜馬拉雅山區冰川迅速融化首先會使各大河流的水量暴漲,造成嚴重的大面積洪水氾濫問題,但在幾十年後,各大河流的水位將會降低。

由於亞洲7大河流–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怒江、恆河、湄公河和印度河的水源都來自喜馬拉雅山的冰川,因此,冰川融化造成的各大河流水位的漲落將給中國西部、泰國、尼泊爾和印度北部的居民帶來嚴重的經濟與環境問題。

澳洲聯邦科學研究組織最近發表的報告預測,在2065年到來的時候,隨著海平面上升50厘米,孟加拉國、越南、中國沿海地區和很多太平洋島嶼的千百萬人將流離失所。由於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多是集中在沿海城市地區。因此,大氣升溫,海平面上升,對中國的影響將尤其嚴重。

美國公眾促政府改變政策

全球氣候反復無常已引起各國政府和研究機構的高度關注。科學家認為,到2050年減少80%的溫室氣體排放,對防止災難性的全球變暖至關重要。

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簽署了〈京都議定書〉,同意限制並逐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但是兩個主要工業化國家美國和澳洲沒有加入。

美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占世界總排放量的1/4。2001年布什總統以會傷害經濟為由,拒絕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布什政府的消極政策受到國際社會和環保人士的批評。

過去1年,美國公眾輿論出現的一個很大變化。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認識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嚴重性。

今年4月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通過的一項裁決,促使美國環保署採取措施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這項裁決對環保人士是一大勝利。

在國會方面,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表示,她已要求眾院與能源和環境有關的所有委員會,在今年7月以前提出一項法案,以對抗全球氣候暖化。裴洛西同時要求布什政府向北京施壓,促中國政府一起致力推廣乾淨和再生能源。

前任美國副總統戈爾因致力於對抗全球氣候變遷,被美國時代雜誌列為2007年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多年來戈爾帶著他自己主演的記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在全球各地奔波。這部記錄片指控人類造成的污染引發氣候變遷,並警告最終將導致生態浩劫。戈爾的這部記錄片獲得了今年奧斯卡最佳記錄片提名。高爾還計畫今年7月組織舉辦「Live Earth」全球演唱會,一些著名藝人已確定參加,預計將喚起世界對全球暖化的關注。

美國一些州政府也開始制訂地方法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州在這一方面走在最前面。

好萊塢明星出身的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2006年9月簽署了「限制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法案」。這是全美第1個州制定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上限。根據這項法案,史瓦辛格要求州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10年以前,達到2000年的標準;到2020年以前,達到1990年的標準。

繼加州之後,今年2月美國新澤西州州長科讚(Jon S.Corzine)也簽署類似行政令,要求新州到2020年時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減少20%;到2050年時將排放量減少80%。此外,美國西部加州、亞利桑那、新墨西哥、俄勒岡和華盛頓等5個州等也共同簽署協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共同對抗全球暖化。

來自國會、州政府、環保組織等各方面的壓力,可能使美國政府不受歡迎的環保政策出現鬆動。

中國將成為最大廢氣排放國

現在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第2大溫室氣體排放國,預計最早今年、最晚2009年就會超過美國成為最大排放國。


圖:中國目前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預計今年或明年就會超過美國成為最大排放國。圖為北京排放的空氣污染物。 ( AFP)

國際能源署總經濟師法蒂.比羅爾說,過去4年來,中國每年的經濟成長率高逾10%,中國幾乎完全仰賴本國的煤來驅動經濟。比羅爾認為,如果不加抑制,中國在今後25年內排放的二氧化碳氣體將是美國、歐盟、日本以及所有其他工業化國家的兩倍。

中國雖然是〈京都議定書〉的簽署國,但因屬於發展中國家,所以免於議定書中溫室氣體排放的相關規範。中國政府一直拒絕對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限制,其理由是,過去開發國家皆利用其廉價的能源,尤其是燃煤而富強,因此中國也應有相同的權利。

但全球暖化現象日益嚴重,發達國家認為,如果中國不承擔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義務,那麼無論發達國家如何努力,也改變不了空氣污染和溫室效應愈演愈烈的前景。

專家指出,西藏冰川融化,中國北方沙漠化和缺水問題加劇,都和全球變暖有關。

專家:須改變世界經濟模式

華盛頓地球政策研究所的所長和創始人萊斯特.布朗認為,全球文明正走在一個環境不能承受的經濟道路上,這條道路正引導世界走向經濟衰退乃至最終的崩潰。

他指出,各國必須改變現有的生產和消費模式。西方的經濟模式,即以礦物燃料為基礎、以汽車為中心的浪費型經濟,不適合占世界人口1/5的中國,也不適合人口大國印度。

布朗說,在日益一體化的世界經濟裏,所有的國家都在競爭石油、糧食和鋼材。如果占世界人口1/5強的中國達到美國目前的人均消費水平,到時候,中國將消費目前世界糧食產量的2/3,所消費的紙張將是現有世界產量的2倍,全世界的森林將不復存在。因此,現有的經濟模式不適應於工業化國家和21世紀初期的文明方式。

他表示,要保持現有的文明,就必須轉移到一個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再使用和回收利用型的經濟模式以及多樣化的交通系統。

萊斯特.布朗是國際知名的持續發展和環境問題專家,被譽為當今最重要的聲音和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之一。布朗強調,是到了建立新經濟和新世界的時候了。


圖:使用太陽能、風力和水力等再生能源是解決溫室廢氣排放的出路之一。圖為台灣澎湖風力發電。(中央社)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振興自行車產業  馬英九提綠色交通新主張
席哈克卸下法國總統職務  仍難擺脫貪污陰影
柯林頓倡議十六大都市節能五十億美元計畫
報告:世界海域升溫速度比一比 日本最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