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三峽老街改造 重現風華

人氣: 12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王鴻國台北縣一日電)台北縣政府的「三峽老街改造」,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的國際不動產聯盟年會拿下全球傑出建築金獎,對縣府及營建包商都是莫大鼓勵,但從老街再造的過程來看,克服無數內在外在困難,才能讓老街能重現風華,展現政府維護古蹟的努力。

三峽鎮舊稱「三角湧」,1920年改稱三峽,在1971年三峽老街的都市計畫,計畫將原本六公尺的舊路拓寬為十五公尺的道路,老街建築面臨拆除,經文化人士奔走,政府於1991年公告指定古蹟,卻因政府維護經費不足,老街傾圯,政府1993年宣佈解除古蹟指定,並於兩年後變更都市計畫,擬予拓寬。

近年文化保存觀念逐漸興起,中央政府於是強力介入,於1998年以「文化景觀特區」概念重新定位三峽老街,並撥列新台幣三億元作為整修經費,政府2000年擬定變更三峽都市計畫,積極進行老街保存及發展。

基於「整舊如舊」的維修古蹟觀念,政府在與承包商的溝通上,力求修補的部份必須盡量與原有留存部分產生一致性的協調,避免對立和突兀的感覺。但整個整修過程卻是困難重重,首先是屋頂及樓板木構主樑置於土埆壁內「楣式結構」不耐震,遇震可能造成整體結構體崩陷。

其次是老厝的土埆壁厚達五十公分,壁內無抗張力構件,遇震可能造成左右晃動而產生剪力破壞而斷裂,土埆壁也容易受到雨水滲漏及潮氣而崩解風化;街屋與騎樓步廊的主要承重山牆都是各自獨立,若遇震將因相互未能在構造上聯結,而無法相互支援傳導應力。

再加上老街各屋的屋面出現滲漏、屋瓦破損、木構桁檁蛀蝕及屋面與騎樓間介面因地震或騎樓柱破壞而開裂,形成雨水滲漏至屋內,後期加作天花板,將原有木構樓版封閉,因通風不良以致潮溼,形成白蟻蛀蝕及霉菌破壞現象。承包商於是只好一步步的補強、改善,逐步克服困難。

建物修繕是一部分,整個社區營造又是另一個挑戰。為再造老街公共設施及夜間景觀,水電、電信、有線電視線路等線路都地下化,布設於街道鋪面下方。並在主要街區入口及街角等位置,集中設置解說牌、休憩座椅及垃圾桶等服務性設施,並規劃成為街區景點。

店招配合各店屋燈具自體光源照明,路燈系統照明以低角度隱藏燈具照明為主,避免路燈形式破壞歷史意象,騎樓拱圈柱投光照明,以強調柱子意象。騎樓面則採特效的表面照明,以突顯洗石子山墻面飾及紅磚本色,才能讓老街風華再現,讓她的白天與晚上一樣美麗,古意盎然氛圍讓人目眩神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