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馬英九本土論述 台教會:把原鄉本土當包裝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方旭台北二十三日電)中國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出版「原鄉精神」,提出本土論述,不過台灣教授協會會長蔡丁貴今天批評,全書欠缺深入論述,宛如文宣小冊。學者李筱峰說,馬英九的終極目的與原鄉就是中國,打著本土、原鄉的招牌只是馬英九的包裝,台灣歷史也因此成了馬英九的工具。

中研院副研究員陳儀深批評,馬英九的「原鄉」應該是源自鍾理和所著的「原鄉人」,但馬幕僚不知有無留意,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2004年才引用過鍾理和的著作,宣稱台灣經濟終將回歸原鄉中國;同時鍾理和也未必把原鄉當做純然正面的語彙、典範。

台灣綜合研究院顧問阮銘指出,馬英九一直說要連結中國、台灣,與本土對話,既然已經是台灣人,又何來連結與對話?中國又怎麼可能給台灣生存與外交空間?他說,諸多論證與典範只凸顯馬英九的原鄉還是中國,並且立場比當年「新台灣人」論述還要倒退。

台教會今天召開記者會,批判馬英九所提的「原鄉精神」。李筱峰質疑,本土認同必然要處理國家認同問題,不落實國家認同,談什麼本土都是假的,馬英九的國家認同並非認同台灣,而是大中國認同。

阮銘批評,馬英九的互不否認說沒有任何依據,唯有承認台灣主權存在,台灣才有生存空間。蔡丁貴則說,馬英九的論述在許多地方都曲解了台灣歷史,顯示並未認同台灣這塊土地與人民。同時所謂本土必然是談現在、談認同、談本地,少一個都不行。

陳儀深表示,馬英九的「原鄉精神」似乎提出許多典範人物,包括劉銘傳、胡適、蔣經國,令人不解,為何都要與中國連結?以胡適為例,在台灣並無太多可述之處,強調抗議精神與民主貢獻,為何不選雷震?顯示全書政治偏見嚴重,解構本土的作法根本文不對題。

李筱峰說,連李光耀都指出,他雖是華人,卻必須從新加坡立場思考,關心新加坡的利益,而不是從中國的立場去考慮,因此本土與否應該是觀察有無從台灣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