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國傾銷下的台灣傳統產業–自救篇

反傾銷自救首例 毛巾業起死回生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6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許雅靜台北二十九日電)豪雨過後的雲林鄉下,悠閒的空氣中有股沁涼,但一走進毛巾工廠,彷彿到了另一個世界,三十幾度的高溫、轟隆隆的機器巨響、四處竄飛的毛絮,很難想像,毛巾工人如何忍受如此惡劣的工作環境。

其實,這群四、五十歲,帶著口罩、耳塞默默工作的勞工,並不怕炙熱難耐的工作環境,怕的是失業!工人小蔡無奈地說,「沒飯吃會死,都已經五十幾歲了,要換頭路也很難,不像年輕人還可以去KTV上班,轉行到服務業。」

去年三月,小蔡他們搭乘一輛輛的遊覽車,頭綁著「搶救本土產業」的黃布條,走上台北街頭發出怒吼,要求政府正視中國低價傾銷的問題,讓傳產活下去。

前雲林毛巾產業科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國隆說,「早在1996年中國毛巾走私到台灣,衝擊就有了,2002年台灣加入WTO、開放毛巾進口後,中國業者更是變本加厲」,當時台灣毛巾一公斤至少新台幣一百九十元以上,中國毛巾僅六十八到七十三元,怎麼跟他們拚?

中國毛巾價格低廉,不只是工資低的問題。「台灣光是進口棉,原料一公斤就要七十幾元,中國毛巾摻雜回收棉、下腳棉,成本當然差很多,但這些都是黑心產品」,雲林毛巾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賴炎洲說。

儘管業者對自己的毛巾產品深具信心,但中國貨鯨吞蠶食的速度之快,打得業者措手不及。入世後短短三年,中國毛巾進口到台灣的數量,從一百三十萬公斤爆增到六百八十萬公斤,國內毛巾市場有七成被中國貨佔領,造成本土毛巾產業衰退五成以上。

台灣原本規模達兩百多家的毛巾工廠,在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下,一家家倒下,咬緊牙根撐下來的只剩六十幾家。

不願坐以待斃的林國隆,2004年10月號召佔毛巾業90%的雲林縣毛巾業者,組成自救協會,決定自力救濟。

透過前民進黨籍立委林國華的協助,協會分別在立法院和雲林召開公聽會,但進展不大。四處奔走後,林國隆說有一天才在報紙上發現,「原來經濟部貿易調查委員會可以救傳產」。

在WTO談判代表的台聯立委賴幸媛和工總鼎力支持下,毛巾協會一步步寫下台灣傳產自救的歷史,2005年8月,他們援引中國入世議定書第十六條特別保護條例,向政府提出「進口救濟」申請案,希望透過會員國與會員國的談判,提出特保措施,但經濟部基於這條途徑曠日費時,以及兩岸特殊敏感的政治環境,認為還是打反傾銷好。

反傾銷與特保條例不同的是,特保須先提到WTO、經由兩會員國談判處理,但反傾銷由進口國調查後認定發動。

直到2006年3月毛巾業者北上抗議前夕,財政部才宣布自行展開對中國毛巾業的反傾銷調查。同年9月正式宣布,除六家具結價格的中國廠商外,其餘全部課徵204.01%的反傾銷稅。

歷經兩年的孤軍奮鬥,毛巾業創下台灣入世後第一個向中國課徵反傾銷稅的先例,為垂死的產業,開闢一條反制的生路,也喚起政府對傳產的一點關懷。

經濟部次長謝發達說,課徵反傾銷稅後,2006中國毛巾進口值為九百二十二萬七千美元,比2005年的一千三百四十一萬美元,減少31.19%,開工率也從2006年3月份的30%,大幅提升至70.8%,證明政府採取的措施,足夠彌補損失。

賴炎洲也推算,課徵反傾銷稅後,業績大約恢復五、六成,利潤提升雖不多,也無法與入世前相比,但為了提升競爭力,他再投入兩千萬元更新機台,證明業者的用心,不是只想靠政府的保護措施存活下去。

毛巾業現在已被列為艱困傳統產業,由經濟部介入輔導技術升級、教育訓練,並巡迴全台舉辦毛巾展售會,林國隆很欣慰努力有了成果,但也擔憂「賊頭狀元才」的中國廠商道高一尺,透過向六家具結價格的廠商借牌或第三國轉進方式,繼續傾銷台灣,他們深知,打完了這場反傾銷大戰,後頭還有很多挑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