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怨憤家暴 九歲目睹兒想弒父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李開菊/高雄報導〕因家暴問題產生的目睹兒童,專家說,他們的人格成長上勢必會有負面的影響,最好在青春期前及早介入,給予適時的輔導與關懷,才能導向正途發展。

具有特殊教育、輔研所背景,也是兒童文學家的蔡錦德,在與目睹兒童的接觸、教學中發現,家庭暴力為兒童帶來極大的壓力,這些孩子承受著家庭暴力的創傷及壓力,無法學習到正向的人際及兩性互動關係,造成社交能力低落,更會學習到以暴力來解決問題的作法。

高雄市凱旋醫院院長陳永興也指出,這些孩子在有恐懼、挫折的不安全感中成長,可能產生自暴自棄或自悲、自虐的反社會情緒,覺得社會都虧欠他。

因此,給予這類孩子適時的輔導與關懷,加入有利的正面因素是必要的;陳永興尤其強調,國中以前是關鍵時刻,學校要特別注意他們,甚至社工要及早伸出援手,或可安排寄養家庭照顧,必要時精神科也應加入支援系統。

陳永興說,這類的孩子往往比一般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關心與照顧,只要給予正面的環境,不論是讓他們參與團體活動,教他們繪畫、書寫都可以,讓他們從團體中找到學習對象。

他說,到了青春期,他們逐漸懂事,有社會網絡的人際關係,較容易尋求正向的支持,人格發展即可導向正途。

母被父打昏 兒無助看著一切

〔記者李開菊/高雄報導〕目睹兒童的心事誰人知!高雄市家暴防治中心將「書寫輔導團體」中目睹兒童的作品出版「小紙船」作文集,從文章中,孩子因為無力保護被施暴的媽媽,驚恐又無奈的心情,一覽無遺。

就讀小學五年級的小億說:「記得有一次我媽媽抓狂,把所有家裡的東西統統翻倒,後來我爸像抓狂一樣,一直打我媽;另外,有一次我爸要去上班,我媽不讓他去,那個時候我剛好起床,看到我爸把我媽打到昏倒,我一直叫我媽,我媽才醒來。我希望我自己能夠把跆拳道練好,來保護我媽。」

十一歲的愷愷說到發酒瘋的爸爸,身體就會不停地顫抖,他在文章中說:「只要爸爸一喝酒回家,我跟媽媽就會很害怕,因為爸爸喝酒就是要打媽媽,如果媽媽超過十點才回來,我爸爸就會罵媽媽三字經,也常罵家人;他還常常踹我媽,害我媽媽腰受傷,還用假槍恐嚇我媽,有一次他拉我媽的頭髮之後又拳打腳踢,我真的好害怕。」

十二歲的小瑞上課時,總是無精打采,他寫著:「爸爸常發脾氣打媽媽,每次到晚上聽到爸爸的吼叫聲,我就會偷偷地從門縫看外面的燈關了沒?如果關了,就表示媽媽只被罵、沒被打,我才敢安心去睡覺;但只要感覺有聲音或動靜,就好擔心又是媽媽要被打了,趕快爬起來偷看,我不知道要怎麼救我媽媽。」

“戲”說傷痛 “藝”起治療 撫平心靈

〔記者蔡清華、王涵平/綜合報導〕目睹家暴兒童輔導作法各有巧妙,南縣家扶中心「彩虹屋」由社工員與外聘諮商師以遊戲、砂箱等方式,進行一對一、成長團體輔導;高縣則是培訓種子教師,以故事繪本、布偶表演引導孩子走出家暴創傷。

南縣家扶資深社工員黃如芳表示,彩虹屋成立於民國九十三年,迄今已接獲三十五件個案,結案近二十件。彩虹屋主要採取一對一個案輔導方式,成長團體輔導每年舉辦兩次,輔導方式包括遊戲、砂箱、藝術等諮商治療。

高雄縣社會局去年起開始在校園培訓目睹家暴兒童輔導老師,目前有六所學校輔導課程在校園萌芽。

參與培訓的烏林國小主任王美華表示,為了不讓孩子有被貼標籤感受,課程採取與一般孩子混合方式進行,目前約有八、九位同學接受輔導。

除了音樂、畫圖等藝術治療,為了讓孩子勇於表達內心的感受,他們還設計了布偶表演,以及看圖片說故事等方式,孩子於不知不覺中融入布偶角色,或繪本故事的情境,隱藏在內心的恐懼比較能獲得釋放、紓解。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