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寧:睜開眼看看幾十年後的中國經濟

李志寧

人氣 4

【大紀元6月6日訊】探測中國經濟的未來,不僅國內學者、據說全世界都很看好,因為在目前世界經濟發展減緩或衰退的情況下,只有中國保持了7%的增長,真是「風景這邊獨好」,世人刮目相看。但我認為,預測中國經濟若單只有「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那對民族是不負責任的,也是要耽誤事的。

經濟學家們說:中國經濟的總量,將在本世紀20年代超過日本,在世紀中葉超過美國。這是一種「閉起眼睛看世界」的說法。在數學上,經濟學家們好像沒錯,用幾何平均法估算,如果年增長7%,約22年後可增長至原來的4.43倍,約35年後可達原來的10.68倍。世紀末的2000年,中國GDP約為1萬億美元,日本約為4.3萬億美元,美國約為10萬億美元。所以,假設日美經濟增長率為零,中國將在23年後超過日本,在36年後超過美國。總而言之,40年後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強國」,這算盤不是打得很好嗎?

當然,有的人會指摘說,單算經濟總量不行,要看「人均」情況。按人均計算才有味道,2000年中國人均GDP是809美元;世界平均水準是5331美元,而日本則是3.7萬美元左右,比美國還略高些。所以,我們不要以為日本經濟真有多困難,儘管它常常叫得很響。說真的,世上誰也難不過我們,特別是普通中國工薪族生活很難,最苦的是絕大多數勞動農民。

但是,我想,今天我們不講「人均」,就講「經濟總量」,它的增長是否能夠真的支撐住中國經濟學家們的笑臉呢?

我認為也很難。真實的經濟發展情況將會是非常複雜的,不會像做算術題那般簡單有趣。現讓我們來看看,從現在起到21世紀中葉,我國經濟若要「高速增長」至超日趕美,究竟有那些不利條件呢?

(一)在本世紀中葉,就靜態指標來說,全世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將趨於枯竭。

(二)50年內外,全球若干金屬礦物如錳、銅、鉛、鉍、金、銀等資源也將趨枯竭。

(三)中國現有工業技術手段,在世界上屬於落後狀態。在「世紀中葉」資源條件發生巨大變化的時代,必將更加陳舊而且會落伍。

(四)在幾十年內,中國仍將是一個缺少淡水的國家。

(五)國內80%以上的河流已經污染,渤海成了垃圾海,長江成了垃圾水道,連珠江三角洲也將出現飲水困難;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已占國土的40%;全國沙漠化面積已占國土近1/3.(六)中國4億城市人口中,有1000-2000萬人下崗失業或者半失業,按每家3.58人計算,近幾年受「下崗失業」影響而生活下降的人口可能達7000萬以上。

(七)農民在中國仍是最貧困、最弱勢的群體。在近5億農村勞動力中,有相當部分需要轉移,我認為,起碼將有3-4億人口在若干年內將轉向城市,這個態勢將對中國形成空前的就業壓力。

(八)目前鄉鎮企業數量仍有2000-3000萬個,起碼有1.2億人在其中就業,但是由於資源日益稀缺,而鄉鎮企業絕大多數是「生產型」企業,產品品質差而又狂費資源,所以其生產終將面臨絕境;而90%以上的鄉鎮企業不在縣鎮、而是在村子裏,高度分散,又大量排放不加任何處理的工業「三廢」,它們是我國污染環境的主力,若再搞它幾十年,必將完全摧毀我國整個農村生態系統,並且再難複生。

(九)由於中國1%的人佔有45%的社會財富,所以,所以中國的「蛋糕」中真正用於「社會公益」和「中國未來」的錢將嚴重短缺。首先受到影響的是對孩子的「義務教育」,然後是對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體系」難以真正建立。因此,整個中華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面臨深淵,同時全社會還會因「保障不夠」失去穩定和常態。通常,美國用於「社會保障」的錢比軍費還高,要知道,「貪官」們和資產階級再需要錢花,「社會保障」這筆錢也是不能省的!

面對上述這樣一些困難,可以說,經濟學家暢談本世紀中葉中國經濟能否「超日趕美」,我看並沒有多大意義。在中國彎曲的肩背上,「歷史包袱」比「歷史機遇」要沉重得多。

讓我們分別看看這些對國家和民族至關重要、也可以說「性命攸關」的大問題:第一,在今後幾十年時間裏,中國遭遇的,不僅是生態脆弱、環境惡化,顯然更要命的是「資源殆盡」。現在人們已經知道:再大呼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以激勵民眾,是跡近胡鬧。中國按人均來看,不僅是「資源小國」,而且是「資源弱國」。從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到各種礦物資源,除鎢、銻或稀土等極個別礦物資源外,中國的「人均」水準都遠遠達不到「世界人均水準」,甚至只有後者幾分之一。中國各種礦藏的「品位」大多數不理想,例如鐵礦都是貧礦,石油的含蠟量也高。有的礦產,如金礦,已在短短20年間被「有水快流」和「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的幹法毀掉了80%;大量小煤窯也迅速地幾乎摧毀了大煤礦。20年間,許多「共生礦」遭到徹底破壞。許多非金屬礦也在「發財致富」旗幟的召喚下,被搞得亂七八糟,例如花崗岩建築石材,義大利開採利用率甚至可達90%,而在中國的許多礦場利用率能否達到10%都難說。更為嚴重的是,中國的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已經經不起中國「先進生產力」的進一步折騰,現在似乎已走到了最後幾步,沒多少時間了。在中國社科出版社去年9月出版的《中國問題報告》中220頁寫道:「到不了21世紀中葉,地球上的石油資源將告枯竭,天然氣資源則在21世紀60年代全部枯竭。截至目前為止,全世界發現的礦產近200種,據對43種重要的非能源礦產統計,其中靜態儲量在50年內枯竭的就有錳、銅、鉛、鉍、金、銀、石墨、石膏等16種。」(這裏「靜態指標」沒有包括將來勘探到的礦產儲量;但即使再有若干新增儲量,人類現在用慣了的「礦物資源」即將耗竭的總趨勢也並未改變,理想的「采儲比」根本不可能長久維持;而且新發現的礦產資源的開採條件,總體上只會越來越差;不僅「開採成本」會越來越高,「勘探成本」也會越來越高,新礦藏的發現將日漸其難)

所以,問題就來了,弄不好我們整個經濟都快成了「秋後的螞蚱」和「兔子的尾巴」了。還講什麼「一枝獨秀」的發展?在當前這樣的「資源條件」下,中國經濟再在「粗放」狀態下猛烈「發展」下去,恐怕不僅無法「超日趕美」,而且用不了幾十年光景,自己就要走不下去了:沒有石油後:汽油、塑膠、化纖、化肥、丁腈橡膠、洗衣粉、瀝青……,都沒有了。

沒有天然氣後:大量城市中的煤氣管道怎麼辦?取暖怎麼辦?做飯怎麼辦?……

沒有銅礦後:輸變電怎麼辦?導線是否改用鋁?但鋁按靜態指標也就還能用一百多年。

沒有了錳鉛錫鎢鋅汞等金屬,許多特質的合金金屬也會退出人類歷史舞臺。……

沒有了……

事情嚴重了,而且緊急!因為,如果說上述資源還可以用300年,大家還可以悠哉遊哉,飽食終日,慢慢找轍。但50年時間幾乎一晃就過,人生如白駒過隙,日月如梭。50年太短了!現在腦漿子裏再沒有點「憂患意識」,真是枉擔了「學者」「學家」的虛名!如果欺世盜名的學者只會唱讚歌,短視的民眾都懵裏懵懂,我們沒能在20年內解決好資源和技術問題,不要說千秋萬代,僅僅後兩三代的人就要把我們這一代人罵死!要詛咒我們下地獄!當然,那時我們已經不在了,聽不見了。但我們的子孫輩還在,他們是我們的親骨肉,他們將親自生活在一個「沒有石油的時代」和「沒有金屬的時代」,是被我們這「不負責任的一代人」送去熬煎的。

當然,所謂「來生來世」是不可靠的,但人們也不能只管「今生今世」、賺錢享樂了此一生。為了他們的後代,不管是所謂偉人還是凡人,每個人都應當考慮在身後留下些什麼。「我死之後,哪怕洪水滔天。」這是最為邪惡的邪念。如果整個人類都是這樣的認識,那麼人類就不如別的物種延續性強,人類也就應該滅亡了。

在國外,現在可以看出,有不少技術研究是帶有「預見性」的。例如日本有人研究用玻璃鋪馬路(以取代瀝青),用植物生產塑膠(以取代石化產品)……。我們看到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即使在即將到來的「資源轉化的年代「中也將會居於支配地位,雄踞於世界市場。這是因為,在世紀中葉,還是他們掌握著那個未來時代的「先進技術「.從根本上講,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資本,而是技術!

工業化的歷史證明,任何時代,都是擁有「最先進技術」的國家君臨天下,領導世界。美國所以頤指氣使,不是主要靠有錢,而主要依靠擁有先進技術,海灣戰爭就證明了這一點。我們有人認為,有了資本就可以買來技術,可以收買技術人才,因此技術是資本的奴隸。而中國即使粗放地發展經濟,只要有了錢,把蛋糕做大,什麼都好辦,教育也好辦了。但是,這種觀點經不起推敲。中國的皇帝也曾經很有錢,在「洋務運動」中他們買到了先進的技術和技術人才了嗎?19世紀中國引進機器工業比日本早10多年,20世紀中國提出「義務教育」(至今還沒有真正實施)則比日本晚100多年,日本是個沒有資源的國家,但中國始終沒有掌握比日本更先進的工業技術。就是這麼可怕的歷史命運!

而今天現實的中國仍然是個「技術落後國家」。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國,目前申請的專利,絕大多數是所謂「小發明」。我國在技術上至今沒有「橫刀立馬,縱橫天下」的氣勢。

今後的歲月裏,漸漸地,用慣了的「舊資源」即將告罄,人們正在並迫不得已地尋找新資源、特別是開發新技術以適應新的資源條件。在這樣一個艱難的轉折時期,我們中國人不能再糊塗了。第一,我們必須十分注意對資源的節約;第二,我們必須注意進行「有預見性」的技術研究,以避免在「現有資源」走向極其匱乏的時候措手不及,從而給中華民族帶來由於「失算」造成的、不應有的慘重損失或經濟災難。

從理論上講,「資源」應當是永遠存在的,但是要看它們是以何種形態存在、以如何的技術來開發和利用它們。既然如此,那為什麼目前還特別要注意「資源節約」呢?因為如果我們節約使用現有能源和礦物資源,並不是說就可以避免使這些自然資源用光殆盡,但是,可以延長這些資源的使用時間。這有什麼好處呢?就是讓我們有更充裕的時間去尋找「新的資源」和使用新資源的「新的技術」。請各位記住:如果沒有「新資源」和「新技術」這兩樣東西,人類就肯定會迅速滅亡的!人類滅亡之後,今天再熱鬧的東西都沒有了意義。

我認為,一方面是發現新資源,一方面是要支持那些「有預見性」的研究、開發新技術。只要今後我們有了這樣一種「機能」,中華民族的生存就有了「根」。否則就是沙上建塔。對於「新資源」,也須有「新技術」才能發現、開發和利用。因此,能否佔有「新技術」,的確將是民族的生死問題。所以,我們必須有支援「新技術」的組織、資金和有效的工作。應當在哪些方面「下大力氣」投入注意力和研究資金呢?我想提出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首先,「新資源」究竟可能是些什麼?

1、例如能源:油氣資源消失後,煤還能用100多年,煤的液化和煤化工發展技術如何;「天然氣水合物」的儲量究竟如何?開採與使用的可能與現實,其溫室效應比石油大8倍如何解決;汽油柴油等消失之後的「氫經濟」及其技術問題;矽如何成為能源;此外,沒有了柏油後,用什麼材料鋪路和修路,人類社會不可能沒有「交通運輸」;沒有塑膠的原料後,涉及人類日常生活的大量有關用品將如何製造;等等。

2、例如金屬材料:技術專家認為能夠取代「金屬材料」的是些什麼物質?那些具有優良堅韌性和延展性的物質資源應怎樣發現、開發和利用?

整個發電和輸變電在沒有了銅礦以後,將會怎樣?微波技術能否解決問題?

許多特種性能的合金材料將如何解決?

巨量的、各行各業的、各地的金屬製品將如何找到替代材料?

等等。

但是我講的這些不同意見,經濟學家們是不喜歡聽的。他們中大多數人認為,只要有了萬能的「市場經濟」,一隻「看不見的手」就會自動把經濟發展撥弄到「最佳的資源配置」。經濟學家認定只有「市場」二字能夠救中國。但是,這事仔細想想,還是有點懸乎。因為,首先「市場」本身並不能自動引起資源的節約。相反,由於市場的「盲目」,還會自動帶來資源的浪費。人們憑經驗就會知道:某種商品在市場上的銷路是否好,必須經過一定的時間才能顯示出來,即使在有了電腦和網路以後也依然是這樣。所以,這不是「暫態反應」,不像實驗室的物理化學試驗、變化是「暫態」的,而是一種「延時反應」。在「延時」的過程中,資源的浪費就會不可避免。特別是農業,農民種的東西好不好賣?除了少量「按訂貨」生產的情況外,播種的時候大都不知道。「驚險的一躍」後,產品變成了商品,才知道有些是不好賣的,結果東西爛了,資源浪費了。

在工業生產上,中國20年來的經濟發展也有個特點,就是:低技術,小企業,一窩蜂。一有了被認為有銷路的專案,大家就一窩蜂擠著上。國家計委早已經發現了「項目小型化、投資分散化、產業趨同化」這個中國特色。但它始終在中國就這麼「特」著,浪費著資源,許多年沒有大變化。我曾經懷疑這是中國二千年「小農經濟」的傳統使然,至今沒有解惑。一窩蜂的結果,是快速浪費資源。另外,假冒偽劣的橫行,也毫無道理地浪費著寶貴資源。所有的假冒偽劣產品,都是寶貴的資源變來的。假冒偽劣成了中國經濟的癌症,而且在東歐,他還成了中國商人的「招牌」,昭示著中國的一些商人是多麼醜陋。現在,在「私利」面前,許多中國人已經是不要「面子」的了。所以,面子是否還是「中國精神的綱領」(魯迅語),已很難說。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但我看,「私欲橫流」與人類的延續趨勢相悖。

(二)中國人應當預計到二三十年後將發生的「世界貿易」的情景。

爭奪資源,就是爭奪生存條件。如果是文明的、在商業競爭中爭奪,這就很好。如果因資源發生戰爭,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國防仍是保護民族生存的絕對重要的一環!爭奪些什麼?不少人預計21世紀主要爭水。但我看,其他資源也會成為爭鬥的由頭,不可不防。如果文明的人類仍舊能基本在「貿易」的圈子裏爭奪資源優勢,那麼謝天謝地,但我們也應當做好出現更複雜情況的準備。1、是價格問題。自然資源的價格形成,歷來是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難點。由於礦物資源情況將出現大的變化,一些重要的金屬材料或礦石在一段時間裏價格可能會大幅上漲,黃金之類實際「使用價值」不高的金屬物質會反而便宜。因為許多金屬都成了「稀者為貴」的時候,黃金作為「一般等價物」也沒有多大必要。對國家黃金儲備的「安全性」要加以研究,不要到時候吃虧。2、重要的是,要查清到底有多少瀕於滅絕的金屬品種,而這些品種和數量將會給我國經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3、現在的世界,儘管有WTO,但在20-30年間擁有資源的國家(石油和其他高品位礦產)可能會出現「限制性」措施,即使中國已與資源國家共同開發某種資源,在出現「資源危機」時WTO能否順利解決爭端?也還是問題。

「自由化經濟」將接受考驗。物質資源的匱乏將會引起些什麼,應預做準備。

從20來年後到50年內外,也就是中國經濟希望「超日趕美」的這段日子,由於自然資源的「稀缺」日趨嚴重,世界市場上的資源價格將會日益昂貴,這對於中國一個既乏資源,又沒有先進技術的人口大國來說,很有可能會是災難性的。

(三)在金屬資源日益枯竭後,整個「消費經濟學」將可能會重寫。

我預計,在今後幾十年裏,生產領域裏必將走向「高效率」和「大規模」。由於「不可再生的資源」日益減少,到了一定量時候,物質資料生產上的「中小企業」,將勢不可免地走上末路。

這就出現了一個絕大的問題,雪上加霜,這就是就業問題。在我去年完成的一本書稿中有一段話,我把它抄錄在下面,以饗讀者(有說錯的地方,也可以痛加批評):「一方面,大量人員正在下崗;另一方面,新的尋求職業的人們又正大量湧進社會。例如,1998年僅全國高校畢業生即達106萬人。除了電腦方面的職業,就是如有關生態環境這樣的少數專業還正張開雙臂,等待求職者。大部分專業的職業尋覓者發現他們往往告求無門。各國家機關一直在進行’機構改革’,進人凍結;國家大中型企業也正處於’兼併’和’減員增效’的熱潮中,除了少數特殊需要的專業外,進人也很難;外企倒是許多人嚮往的地方,適合有能力的青年伸展腿腳,可是也不可能有很大的需求;現在就是小企業和私營小店,供大學生就業的門子也很不寬。此外,還有大量中學生、城市無業青年、進城的農民工,都在尋覓一個能夠安身立命的’職業’。」據估算,21世紀開始後未來10年裏,每年湧進社會的新增勞動力都將在1000萬人左右。在2000年,農村還有剩餘勞動力1-2億人,全國所謂’農民工’已達8000萬人正在各個城市裏流動著。他們是新的血液,也是必須面對的新的就業壓力。

「據國家公佈,從1995年到1999年的5年間,我國的城鎮人口從35174萬人增長至38892萬人,共增加了3718萬人,增長10.6%,但是同期,我國城鎮從業人員只增加了1921萬人,從19093萬人增至21014萬人,平均每年增加就業1.9%。儘管我們一直宣傳我國經濟增長率達到8%左右的驕人的增長速度,但我國就業率並沒有相應的增長。1996年的就業增長率為3.8%,而到1999年時僅為1.9%,增長趨勢不走高,就業總量提高也慢,使人們大大感到失望。1995-1999年間,我國外資和台港澳資單位的從業人員從513萬人增加到612萬人,增長達19%,平均每年增長4.53%,增加總量還是不多;這期間,私營企業中的從業人員從485萬人增加到1053萬人,有了極大的增加,增加總量為568萬人,據計算,每年平均增長21.4%,的確是不低;城鎮個體戶仍然人多勢眾,共有1560萬人增加到2414萬人,但算下來,每年平均增長11.5%;而國有單位從11261萬人猛降至8572萬人,減少23.9%,平均每年負增長5.5%,但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城鎮集體單位就業人數也大量下降,比國企更甚,從3147萬人降至1712萬人,減少45.6%,但是1999年的就業人數總量,仍然超過了外企、私企和台港澳企業雇用人數的總和。國企和集體單位的就業人數總計9969萬人,大大超過私企和外企總計1665萬人,再加上個體戶的2414萬人的總和。若私企、外企要把國企和集體職工都「消化掉」,還需增加3.99倍的就業人數(若每年其就業與我國經濟增長率速度一樣,長遠保持8%的增速,還需要23年可以完成1億人左右就業)。就是說,經濟學家們將擴大就業的重擔放在私企和外企的肩上,學者們的願望可能要落空。外企5年間增加就業人數只有99萬,私企5年間不過吸納了568萬人,而同期個體戶人數增加了854萬人,大大超過私企。個體戶經濟是更加沒有效率的經濟,即使多增加了些’就業’人數,也未必算是出現了喜人的就業形勢。」
因此,從世紀末至新世紀以後,城市「吸納」新的就業者的能力是不樂觀的。
這裏寫了這麼多,是想說明中國就業形勢的險峻。

在新的「資源危機」出現的時候,就業形勢是否有了好轉的契機?完全沒有,顯然,它將更為嚴峻了。我認為,在資源殆盡的新形勢下,我國經濟學家20多年來支的兩招,即私企、小企、鄉鎮企業,再加上一個「發展小城鎮」,都是歪招,都是誤國之策。

「私小鄉」三企,目前絕大多數都是「生產性企業」。如上所述,這三種企業,是在以環境生態為代價,狂費資源,才吸納了1000-2000萬「城裏人」,鄉鎮企業暫時容納了1.3億「農民」。但這條「產業之路」很難走下去,道理很簡單,資源沒有了。他們熟悉的生產手段如「機加工」這些落後技術,也都在幾十年裏完全過時。

那麼,這1.4億勞動力,還有其他3億等待脫離耕作的農民,怎樣就業呢?怎樣找飯碗呢?就是說,怎樣活下去呢?這是絕大的中國問題!也是絕大的世界問題!

我認為,如果中國經濟學家始終改不了舊思路和頑固性,死抱著幾本洋書不放,這個問題是解決不了的。

那麼新的思路是什麼呢?我認為:1、從今開始,必須對消耗不可再生資源的「生產性」企業嚴加控制。一切生產性企業都必須高技術、高效率、低消耗。中國的「熱效率」比日本低8倍,比美國低6倍,甚至比一般發展中國家都低1倍。的確,不能再這麼搞下去了。熱效率的根本問題,是難度較高的「技術問題」,而不是時髦和易行的「管理問題」。2、今後,勞動者將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在產業部門就業;相當大的部分在WTO中所說的「服務貿易」的行業中就業,這是解決就業問題、同時保護資源的關鍵;還有一部分則是「就業後備軍」,即得到失業救濟、並接受職業訓練的「失業人口」。現在「產業」部門工作的就業人口太多,資源不堪重負,是傷筋動骨的辦法。這只能更快地挖去民族生存的座基,此法不可取。首先應當砍掉的,是挖掘或使用各種礦物資源的小企業。其次逐步淘汰的,是高能耗、高物耗和品質低劣的小型生產性企業。最終自動滅亡的,是那些以出售「偽劣產品」為生的小型商業企業。這樣,在消耗礦物資源問題上,中國的經濟就會逐漸健康起來。

產業部門應當儘量吸收高素質的勞動力,也應有較高的報酬。應當改變「生產領域苦」、但「流通領域富」的不合理局面。產業部門的高效,將是人類資源消耗的福音。

最大量的就業人口,應當在「服務貿易」領域,由此也可以看出「小城鎮」的局限。為什麼在美國「城市化」過程中,95%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大城市?一方面是產業的大型化,另一方面,因為只有大城市才可能有那麼多「服務貿易」崗位。歷史的自然發展,有它本身的必然性。小城鎮沒有這麼多「服務貿易「性質的崗位,如果中國的經濟學家撲在小城鎮上,把他們都建設起來了,但小城鎮再多,無法真正解決就業問題。況且小城鎮建設起來很浪費,容易形成宗法社會,教育和資訊落後,都是難以避免的。顯然,小城鎮沒有大城市的效率,卻有著比大城市高得多的「單位建設成本」,例如上下水和城市基礎設施都得搞,但是沒有「規模效益」。小城鎮,一個「小」字很合乎「小農經濟」心理。中國是個大國,希望中國人還是拋棄它吧。

在大城市中的極為複雜的服務行業,「小企業」將會繼續存在。未來,經濟活動將分為「物質生產」和「服務貿易」兩大類。已經使用習慣了的資源沒有了,沒辦法呀,物質生產也只好「精細」起來,大量的就業人口肯定將在「服務貿易」領域中。

如果我們中國人能夠認識到這個歷史的大趨勢,我們可能還會拿回歷史的主動權,而不總是悶著頭過日子,不知今夕是何年。

轉自《新世紀新聞網》(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中國統計局人員建議繼續調升利率
中國股市星期三再創新高引發擔心
【熱點互動】世界關注中國投資黑石公司
【熱點互動】全民炒股瘋引發的思考(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