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解嚴20年 白色恐怖遺恨至今仍難抹滅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5日報導】解嚴二十週年專題報導(中央社記者陳亦偉台北十五日電)回顧過去戒嚴那段無所不禁的年代,人民的言論、著書、行動等,無不受到箝制,也造成無數白色恐怖的遺恨。他們有的只是追求愛情、有的是為保護學生,卻因莫須有的「台獨、通匪」等罪名,成為那個年代的冤案,令人不勝唏噓。

資深媒體人、人權工作者陳銘城談起早年循線採訪過去黑名單當事人或家屬的過程,這些人常常聲淚俱下。他說,白色恐怖時期許多故事令人動容,也格外讓人珍惜台灣現有的民主果實。尤其綠島女孩蘇素霞案,令他印象深刻。

蘇素霞案發生在四十多年前,純情的綠島女孩蘇素霞愛上被關在綠島的政治犯曾國英(捲入1958年海軍台獨案),沒想到負責管理政治犯的劉姓政戰官也熱烈追求她,蘇素霞在政治和家庭的壓力下,陷入兩難。

劉姓軍官眼見心愛的女孩,竟愛上他所看管的政治犯,又羞又恨,除向蘇家雙親與蘇女施壓、逼婚,甚至揚言,「事情可大可小,如果不從,不僅曾國英罪加一等,可能還會影響蘇鄉長(蘇素霞的伯父)前途」,最後蘇女被迫嫁給劉姓軍官,仍選擇殉情自殺。曾國英出獄後飽受列管調查,最後落得妻離子散,含恨病逝。

在那個動亂的年代,白色恐怖之害不分省籍。被稱為白色恐怖第一大案的「澎湖案」(1949年率領山東流亡學生暫轉澎湖的張敏之,因抗拒軍隊入校徵兵,竟遭誣陷株連百餘條人命),當年被控通匪含冤而死的山東煙台聯合中學校長張敏之,故事已由遺孀王培五口述出書,當事人回憶起那段日子,仍難忘卻。

當時也是從山東跟隨學校流亡到澎湖的王景龍老先生回憶,1949年張敏之帶八千多名流亡學生跟隨國軍逃抵澎湖,原本協議由軍方安排學生復學以及接受軍訓,不料同年七月國軍因戰爭損耗亟待整補兵員,以按身高區分的方式強徵這批流亡學生入伍,由於師生不滿軍方食言反對,竟遭軍方指「通匪」罪名整肅。

「只要遭檢舉是匪諜的學生,就被吊起來打,也有人被迫趴在海邊滾燙石頭上曬幾個鐘頭,也有人晚上被軍隊帶走後,就此再也沒回來,張敏之也在十二月被槍決。聽一些倖存的學長說,那些人不是被槍斃,就是被裝入袋口被打死結的麻袋丟入海中,我因為個頭矮,沒被捉去編兵,才逃過一劫」。儘管已事過多年,當時景象王景龍仍清楚記得。

解嚴二十年的今天,過去白色恐怖的悲劇早已為年輕世代遺忘,大多數的民眾也難以感受當年的社會氛圍,戒嚴時期警備總部政治犯的牢房已走入歷史,過去被查禁的書刊現在也重見天日,藉由人權工作者與倖存的受害者,人們得以了解這些時代的悲劇與舊政府的錯誤,讓後人追思與警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