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中國不澈底改革 難成超級強國

人氣 2

【大紀元7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十六日專電)最新一期美國「商業週刊」指出,北京若不能清理汙染的環境、管束股市投機及監督企業,這些問題都會阻礙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超級強國。

報導指出,過去三十年,中國在經濟上獲致百分之九點五的年成長,卻沒有辦法查禁汙染的食品、牙膏和藥品。產品的安全問題反映出北京在法令執行上的無能。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在管制網路方面非常有效率,卻沒法查禁小販兜售仿冒品。

上海的股市可能是目前全球最熱門的股市之一,也有先進的電子交易系統。一九九零年只有八家公司上市的上海股市就像投機客的賭場,而現在上市公司增加到一千一百一十八家,因為管理鬆弛,股市只是規模更大的賭場。

中國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並沒有為工作大眾建立社會安全制度,所以,吝於在健康保險、教育及退休制度方面投資,終將使中國出現嚴重的社會問題。

報導引述一位北京人民大學的經濟學者說,中國促進經濟成長的模式是擴大生產,現在已出現嚴重問題。雖然北京希望讓過熱的經濟降溫,卻又擔心經濟成長趨緩會影響到每年有數百萬年輕人湧入的就業市場。

雖然中國的一兆兩千萬美元外匯存底似乎展現經貿實力,卻也顯現出中國經濟對於外銷的依賴、國內市場消費的薄弱及金融體系仍待發展。

報導指出,中國並不缺資金及法規來改善現狀。北京的問題是缺乏澈底改革政治制度的意願。

在目前的制度下,從中央到地方鄉里的黨官可以插手多層面的經濟活動。市場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只要遵行對黨忠誠及達到經濟高成長,其他百無禁忌,所以產生種種弊端。

西方國家在選民能選舉新政府之後實現了社會改革,南韓與台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也伴隨民主的轉型,中國共產黨卻是至今仍不能容忍政治上的改變,甚至壓制不同的意見。

報導強調,中國需要不容許黨的幹部濫權的法治、不只是從國內生產毛額的成長來評估工作表現的制度,以及能助長及獎勵企業的資金市場。黨的勢力應退出業界,否則中國終究還是受困於這些缺陷。

相關新聞
澳大學關閉在星分校  星政府要追回補助款
印度預期今年度外資流入趨緩
阿根廷經濟部長因辦公室藏大筆現金而辭職
印度預期今年度出口成長趨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