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房地產】房子是做什麼用的?

吳惠林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7月23日訊】乍看這樣的一個問題,讀者們是不是會覺得是「幼稚園」的問題,因為「房子是用來『住』的嘛!」可是,由「空屋」的存在和「空屋率」的數據來看,不免就會有「房子在當今社會裡只是用來住的嗎?」之疑問。

環顧四周的房屋廣告,強調的是「房價」,它的意涵是什麼呢?為何要在意房價的高低?買不買得起當然很重要,但「理財」恐怕更要緊!

今天,房地產的買賣已是極普通和普遍行為,從販夫走卒到皇親貴族都習以為常,它早就被歸為一種「產業」,從事這一產業者也順理成章的成為「專業者」。大家有沒有想過,今天的這樣景象是如何發展出來的?是自然演化的還是「做成的」?

我們知道,人類出現在地球上,食衣住行就是基本需求。在住的方面,先是以大地為床,找尋遮風蔽雨的處所居住,直至「有巢氏」出現,才有所謂「房子」的面世,起先也沒有買賣、產權等,人們也幾乎是分工合作造房子,其功用應純粹是居住。其後或許人類繁衍的多了,房子的需求愈來愈多,而供給卻相對不足,不論是受限於土地、建材,或是人的慾望愈高,房子的供給相對於需求愈見緊俏,買賣交易行為也逐漸出現。

經由這樣子的循序剖析,房屋產業、房屋買賣和「房價」的出現,應該都是人類生活中「自然演化」而來的。這裡,有一個觀念待釐清,此即「房子」是一種「商品」嗎 ?若以「商品是具有商業(或市場)交易行為的物品」之定義來看,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不過,我們社會不是時常為了「高學費」及「學費應不應調漲」而爭吵不休嗎?爭論的焦點就在「教育是不是商品?」。持「學費不應高」看法的一方就是認為「教育不是商品」,是人人都有權利享有的。如果接受這種論點,那「房子」或「住房」就更有資格列入「不是商品」了,因為對於個人來說,沒接受學校教育還可過活,但沒有住所卻活不下去的啊!

我們知道,之所以有這樣的爭論,重點是在「政府角色」的扮演。若一種物品被大家認為不是商品,就不能由市場或民間自由生產、提供,應由政府全權掌控,這在實施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就是這樣做的,而在自由民主社會裡就不是這樣的,雖然存在著政府某種程度的干預,但市場力量才是主力。市場也者「交易場所」是也!主角當然是市場中的「參與交易者」,而交易之發生需「買賣成交」,就要有買方和賣方,亦即供需雙方。

供需雙方各有無數的「行為人」,而「人」是有血、有肉、有靈魂、會思考,具主觀價值的生靈。我們雖然籠統的以「房子」來稱呼,其實這種商品有無數種類型,也都有相同和不同的各種特徵,於是形形色色的房屋市場充斥社會,不同的「價格水準」就反應著不同的市場,而「價格」則是「所有訊息的綜合反映」。因此,讓價格愈自由,供需雙方就愈能作愈正確決策,「錢用在刀口上」的最高效率境界就愈有希望達到。

回到本文的題目「房子是做什麼用的?」這是任何人都有資格回答的,很明顯的是,除了「居住」這種基本需求外,「賺錢」或「理財工具」之用的比重應該愈來愈大。不能否認的是,如今甚至已作為「投機炒作」的標的,多少次的泡沫金錢遊戲和金融風暴,都是由股市、房地產的大肆炒作、買空賣空所引燃。

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理智的回歸「房子應是作為居住用的」這種本質呢?仔細的想一想吧!地球人!!◇(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國四月份成屋銷售減速  未售房屋庫存暴增
房地產腦筋動到海底火山頭上 一萬年後才能住
上海官場風暴連颳 五百官員一夜落馬?
美元對歐元匯率降至新低 引憂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