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廷提共生哲學 指台海和平穩定勝於一切

【大紀元7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蔡蕙如華盛頓二十三日專電)民主進步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今天在華府的美國國家記者俱樂部發表演說,提出以共生作為邁向和平與穩定的策略。他表示,依照他的共生哲學,台海的和平與穩定勝於一切;台灣必須展現捍衛自己的意志以對抗中國軍事威脅,而除了維持軍事力量平衡,他也會盡全力恢復兩岸對話。

他指出,民進黨一直以推動公投作為鞏固公眾意志與強化台灣認同的方法,這必須被視為強化台灣國家安全議題的一部份;另外,如果當選總統,他會依照共生精神,強調台灣不同政黨間的共存與合作,並組成聯合政府。

謝長廷華府行的第二天下午對華府的國際媒體記者發表演說,講題為「共生作為邁向和平與穩定的策略—一個策略性的觀點」。他說,以台灣總統參選人身份,他推動以「共生」的哲學解決台灣面臨的多方面國家安全挑戰。

謝長廷指出,共生意指共存、互依、共榮。共生會把過去的「零合遊戲」變成「非零合互動」,其目標是維持和平與穩定,創造對話的情勢與雙贏的解決方法。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二十三日(當地時間)在華府國家記者俱樂部發表演說,倡導他的互利共生哲學,並接受國際媒體提問// 中央社

他說,民進黨相信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的民主系統確保台灣人被賦予決定自己未來的權利。但今天,這個系統受到威脅,中國排除台灣的國家生存,加上反對黨中國國民黨對中國政策的誤判與不當處理,兩者導致情況不穩且陷入險境 。

謝長廷說,這是為什麼民進黨必須聚焦於國家安全,因為這對台灣來說是一個生存的問題,「沒有了國家安全,其他事情都無關緊要」。

謝長廷並由兩岸關係、國內政治與美台關係三層面,分述共生哲學解決國家安全挑戰的實務運用。

兩岸關係上,他表示,中國持續以動武威脅台灣,用心理、媒體與法律三個面向的戰爭策略強化這樣的軍事威脅,意圖分裂台灣社會、擊潰人民捍衛台灣的意志;中國在國際上正使用其強有力且迅速成長的政治與經濟影響力,宣傳與詮釋其「一中原則」,也就是「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在國際社會壓抑台灣。

他說,為了強化對抗中國軍事威脅的安全性,台灣必須展現捍衛自己的意志,而立法院最近通過的國防預算有助強化台灣的軍事硬體設備,讓台灣在協商時可以取得有力立場。

除了維持軍事力量平衡,謝長廷表示會盡全力恢復兩岸對話;透過這些對話,會與對岸一起緩和台海緊張。他表示,不期盼快速解決今天存在的所有差異,但相信,兩岸有可能對逐步解決許多議題的過程達成共識。

他說,如果雙方相信時間站在他們那方,沒必要倉促邁向兩岸議題的最終決定;雙方有充裕時間,發展經濟、改革政治系統,解決社會問題。然後,兩岸可以達成安全與穩定。他認為這是雙贏策略,是雙邊人民都期盼的,也是亞太區需要的。

國內政治上,他表示,台灣當前政治常常是一團混亂。他說,身為政治領袖他總是在想如何掙脫政治僵局;政黨間的惡鬥導致政治僵局,但國家安全需要內部團結,需要執政黨與反對黨雙方的支持。

謝長廷說,若當選總統,會依共生原則,強調台灣不同政黨間的共存與合作,組成一個聯合政府,邀請其他政黨的成員,成立立院的多數聯盟。這樣一來,台灣會有比較穩定的政治環境,可實現國內政策。

此外,謝長廷表示,民進黨相信強化台灣認同也是自我防禦很重要的面向;一個奠基於民主的堅強台灣認同,是面對中國對台各個擊破策略的最佳防禦。

他說,民進黨一直以推動公投作為鞏固公眾意志與強化台灣認同的方法,他認為這必須被視為是強化台灣國家安全議題的一部份。

在美台關係上,他表示,對台灣來說,沒有比與美國關係更重要的友誼。台灣大部分的國家安全利益與美國一致;除了民主自由的共同價值,兩者都追求維持亞太區和平,都希望被包含在如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區域架構中。

不過,他也說,雖然處理美台關係的前提是雙方為朋友,但有些時候,雙方的利益與認知並不全部相容。美國是一個全球強權,但台灣是較小的國家。

謝長廷認為,台灣有兩個明顯衝突的情緒,一個是因為經濟與民主成就而逐漸增加的信心以及公眾對更大國際空間的廣泛需求;而與此同時,伴隨信心而來的是焦慮、孤立與被邊緣化的恐懼。

他指出,成功管理美台關係的關鍵,在於以一種對台灣安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來處理雙方差異。台灣人需要瞭解美國必須與中國交涉,以解決由貿易與環境、到北韓核能安全的許多議題;美國也需要瞭解台灣社會的動態,特別是台灣對國際關係的改變態度,也就是兩種衝突的情緒。

相關新聞
謝長廷:台美重大事情應事先溝通和知會
馬英九:美國對台失信心 謝長廷應多努力
李俊毅:民進黨仍朝謝蘇配方向走
謝長廷華府造勢大會  千名僑胞參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