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檸:食品安全是國家利益

劉檸

標籤:

【大紀元8月18日訊】據韓國《朝鮮日報》7月31日報道,韓國駐中國大使館政務公使黃正一於7月29日在北京市內一家醫院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引起呼吸障礙不幸去世。

前一天晚上,黃在使館辦公室加班時,因吃了從附近店裡買來的三明治而出現嚴重腹瀉,旋即回家。翌日,症狀沒有停止,遂去醫院診治。門診醫生擔心黃脫水,於是開處方輸液。輸液開始後不久,患者即陷入呼吸衰竭,經搶救無效,院方於上午11點30分宣佈黃死亡。

鑒於死者的特殊身份,中國警方和衛生部高度重視,在徵得死者家屬和韓國駐華使館同意後,於7月30日實施屍檢,相關調查正在進行中。

儘管在對黃死因的官方調查結果披露之前,尚無法斷定黃到底是死於食物中毒,還是醫療事故,或二者疊加的「相乘效應」,但吃了外賣快餐後發病,且腹瀉不止的情節,使前者似乎很難擺脫干係。加上事件發生的時間,恰恰在另一樁同樣關涉食品安全的公共事件的「時效」範圍之內,客觀上強化、凸顯了食品安全問題在公眾視野中的重要性、緊迫性,甚至成了某種帶有明確政治正確性指向的公共話題。

所謂「另一樁」,是指「紙餡包子」事件。「事件」經BTV(北京電視台)曝光後,頃刻間成了世界性噱頭,48小時之內幾乎上了美、日、歐所有大報的社論、社評。那天,恰好一位日本學者來北京出差。傍晚時分,筆者如約趕赴凱賓斯基飯店會面,然後照例溜躂出來,準備在附近找個館子便餐。作為「地主」,我問客人想吃什麼。滿頭華髮的「中國通」頑皮地回答說:「客隨主便。除了包子,啥都成。」

事件的後續發展出乎意料,令人氣悶卻又興味盎然(這大約屬於「後現代症候群」,且病得不輕)。7月18日,官方宣佈「紙餡包子」為「假新聞」,始作俑者的編導被刑拘,BTV高層受行政處分。調查取證工作效率之高,處罰力度之大,令浸淫於「娛樂至死」的氛圍久矣的國人瞠目結舌之餘,痛感新聞工作離政治之近,只隔不到一張窗紙。

魯迅嘗言,「一部《紅樓夢》,經學家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者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閣秘事……」對這個事件,也是見仁見智:新聞工作者看重其「真實性」,文化學者看重其「後現代性」,年輕人看重其「娛樂性」,老派人士覺得「世風日下」。相比較而言,筆者更加看重其作為社會學文本的價值,無論是作為「假新聞」事件,還是事件的「反社會」性質:它從側面形象地詮釋了何為「轉型期」,及「轉型期」的生活。最逗的是,據說有幾個在京外國留學生,竟用「洗乾淨」的瓦楞紙摻合豬肉餡試著包了一回「紙餡包子」,蒸熟後嘗了嘗,說「味道還行」。

假如新聞是真的話,那麼事件只是單純的新聞性事件。但新聞被證偽,成了「假新聞」,這便賦予了事件以多重含義或「身份」,於是發展成為社會事件、政治事件、文化事件(後現代意義上的),乃至娛樂事件。而在事件的「所指」(語言學術語,即事物的概念、意義)不斷增殖的過程中,有兩樣東西受到重創:一是新聞的真實性、公信力;二是食品安全保障機制及其背後的信任基礎。

前者相對比較簡單:新聞報道「摻水」,觀眾、讀者受騙上當,造成公信力低下,逐漸養成無論對什麼報道都打個問號的習慣——這在當下已不新鮮,某種意義上道出了新聞業的現狀。「假作真時真亦假」,既然不是所有「假的」都能被證偽,那麼假的怎麼不能成為「真的」呢?假藥、假酒、假學歷、假記者、假警察、假名人、假處女膜……其在被曝光、拆穿之前,無一不是當作如假包換的「真貨」被談論、羨慕、消費、利用,遭到唾棄只是在被證偽之後而已。

如此,便會與後者發生關聯:一件事(譬如「紙餡包子」事件),被證偽之後,儘管其責任者受到懲戒,但公眾的擔憂卻不會輕易放下。理由很簡單,因為公共生活中有太多被「證偽」的真實和被真實化了的謊言,除非人們看到切實可行的、保證假的會被證偽和目前被認為是「真的」東東中不會冒出假的來的一套機制,否則他們一般不會輕信。尤其在那些被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稱為「底信任度」的社會中,這種現象廣泛存在。問題不僅僅在於假新聞本身所造成的直接危害,其對新聞報道公信力的傷害,會危及社會的信任基礎,其害大大超過前者。

這一點,只需對海外媒體對此番「紙餡包子」事件被證偽前後的反應加以考察,便會明瞭。在事件早期,即剛剛發生到被證偽之前,媒體一致譴責,並要求中國政府正視食品安全問題,強化管理,拿出根本性對策自不在話下。而事件後期,即從新聞被拆穿到現在這段時間,事件見諸媒體的頻度雖然有所下降,但批判、質疑的分貝卻一點沒有減小,不僅如此,還比早期過了一重質疑:「紙餡包子」被證明是「假新聞」,是否意味著當局認為所謂食品安全問題也是一個「偽問題」,而與此相關的行政干預和管理是不是也就不了了之,無從談起了呢?正是出於這種擔心,外國媒體反而加大批評的力度,乃至「中國食品安全」幾乎成了覆蓋海外主流媒體的「關鍵詞」。不止一家日本媒體,甚至在社論中把食品安全與國家利益聯繫起來,其升溫的表達所傳遞的感情色彩已非初期可比。

國外對中國食品安全的質疑由來已久,非一日之寒。美國大量貓、狗吃了中國產的寵物食品後死亡;巴拿馬感冒患者在服用中國制的止咳藥後死亡;因出口日本的鰻魚中檢出致癌性抗菌素,酷愛吃鰻魚的日本人開始拒絕中國鰻魚;連朝鮮都在抱怨「中國假藥太多」;海外的商號裡甚至出現了打上「China Free」的標籤,以表明系未使用中國產原料的產品,以招徠生意……對以成為「世界工廠」為驕傲,並以之為立國經濟之本的中國來說,這不能不說是嚴重的問題,事實上,已構成了對農產品、藥品出口的巨大阻礙。

2002年,因從中國產的冷凍菠菜中檢出殘留農藥超標,引發日本消費者對中國進口農產品的抵制,影響面之廣,波及圓白菜、蘑菇、黃瓜和大豆等,使一大批中國菜農和進出口公司蒙受損失。從去年開始,針對所有從中國進口的食品,日政府引入「原則輸入規制目錄」(Positive List)制度,極大抬高了中國進口的門檻;2005年,日厚生勞動省發表一項調查認為,因食用中國產的減肥食品,造成超過673人健康受損,其中3人死亡;一項由《USA Today》和蓋洛普公關公司聯合實施的民調表明,因中國產含二甘醇牙膏和含鉛塑料玩具等所造成的負面影響,超過83%的美國人質疑中國進口的食品安全性……

對此,中國政府和相當多的主流媒體,在勉強承認事實嚴重性的同時,卻在抨擊美日等西方國家把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政治化」,甚至將其與新一輪「中國威脅論」聯繫起來。但是,作為國人,我們深知,出口銷往海外,特別是美、日、歐市場的產品,經過了嚴格的出口商品檢驗等環節,其實是不折不扣的質優「上等貨」。而日復一日生活在對無良食品的隱憂中的國人,才是最大的受害者。且不論食用了毒奶粉的大頭娃娃、餵飼了避孕藥的甲魚和茅廁邊生產的「哈根達斯」冰激淋及在醫用垃圾場上生產的礦泉水,3年前,國家質量監督局局長對媒體公然坦言,自己對餐桌的安全也沒有把握(大意)。筆者家住東直門,毗鄰北京著名的「簋街」,但每次在那一帶打牙祭,都猶豫連連、考慮再三,最後選一家看上去「還好」店硬著頭皮進去。選擇的標準其實再簡單不過:少油即可,所以多半是火鍋。因為,憑我們半吊子「美食家」的業餘水準,無法準確地判斷出到底哪家不用「地溝油」(一種從下水道中回收的廉價再生食用油)。

中國贏得「世界工廠」的聲譽來之不易,至今尚未坐穩,周圍印度、東盟等新興製造業國家「虎狼環伺」,伺機取而代之。食品安全問題,直接打擊我國最富國際競爭力的出口和農業。同時,埋下國民身心健康的隱患,無限增加家庭和社會的醫療、財務負擔,破壞國家形象,損害發展的「軟實力」,以反社會、反文明的方式,吞噬、抵消著改革的成果,已和腐敗一樣,成為社會的毒瘤。在其根治問題上,任何形式的怠惰、姑息、遷就、庇護,不是利益粘連,便是怙惡不悛。

從這個意義上說,食品安全不僅直接關涉國家利益,而且——它乾脆就是我們的國家利益!

──原載《民主中國》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分析:中國食品安全乃體制性問題
中美在北京磋商海鮮水產安全
中國商務部對國際媒體指責遭反駁
香港辣味魷魚絲粟米片含蘇丹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