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驗—經由iPhone告訴你

標籤:

【大紀元8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游攸綜合編譯)如果翻開每台iphone背後的人都會看到那裏刻著「加州設計、中國組裝」。其實蘋果公司(Apple)也許應該再加上一排「臺灣製造」。

臺灣電子業蓬勃發展

紐約時報報導,從這小小的iphone就看的出來,臺灣不僅在Apple最新產品中,還有其它美國林林種種如家用寬帶網絡解調器(broadband modem,或譯寬帶網絡數據機)以及新一代高速無線傳感器(high-speed wireless gear)等電子產品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地位。

臺灣的新聞報導也說鴻海(Hon Hai)與廣達(Quanta)公司收到生產數百萬台ipone的電話聽筒( handset)訂單。臺灣企業也代工製造ipods、iMAcs以及索尼(Sony)及微軟(Microsoft)的遊戲機。

臺灣是世界最大的計算機商品生產地,仁寶(Compal Electronics)以及鴻海、廣達等臺灣公司已經利用了他們的長處開拓新市場。無疑臺灣公司無論在手機、智能型手機(smartphone)、寬帶解調器、無線路由器、全球定位裝置、網絡設備與其它傳感器製造上都是稱霸全球。

但在美國卻幾乎不曉得臺灣從計算機製造到電信產品的蓬勃電子業。這是因為臺灣的製造商大多都是做代工產業,並非銷售自有品牌。在全球受到中國低組裝成本壓力以及日本、南韓在高階閃存芯片(Flash Memory)等強項產品競爭中,臺灣產品的不斷「更新」讓他們仍保有強大競爭力。

臺灣製造的無線解調器佔了全球87%市場;D.S.L.解調器佔全球84%市場,而個人電子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PDA)則佔了70%。

在高度競爭的手機市場上,根據臺灣資策會(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的數據,去年臺灣製造了全球12.4%的手機聽筒(在2005年時只有9.8%)。隨著索尼愛力信等自有品牌公司向臺灣下訂單後,估計市場佔有率還會再提升。

根據統計數據,總的來說,臺灣去年在通訊設備以及服務上生產了315億美元,佔了全球產值的一半以上。預估在2010年,將會達到460億美元。


臺北資訊展上的宏諅電腦 (SAM YEH/AFP/Getty Images)

從代工到生產自有品牌

舉解調器大廠友訊科技公司(D-Link)為例,在20年前,它只是由連接計算機網絡適配卡起家。隨著家用網絡使用量的擴增,該公司開始製造撥接(dial-up)解調器。

隨著美國電話公司以及其它區域開始出租解調器給其顧客,D-Link公司彈性調整並設計符合攜帶者規格的產品,到現在仍是該領域的佼佼者。

D-Link隨著科技的發展,擴展至無線解調器並進入新興國家(如印度及俄羅斯)市場內,同時在大型零售店(如Best Buy和Office Depot)銷售其自有品牌,讓這家公司成為繼 Linksys後的全球第二大廠。現在大約15%的公司利潤來自於自有品牌產品。

全球定位裝置領導品牌神達計算機(Mitac International)走相同的路線。從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期,它為康伯計算機(Compaq)組裝個人計算機。但隨著毛利潤的下跌以及HP公司買下了康伯計算機,讓神達計算機公司一下子損失了一個大客戶。

後來當美國政府允許一般民眾使用GPS科技時,神達公司在幾年的時間內將自己整合進入個人電子助理(PDA)領域。神達與另一個產業領導者Garmin合作讓幾乎所有的GPS設備都在臺灣生產,

當友訊科技以及神達公司自己發展出自家品牌產品,減少對於其它公司訂單的依賴時,臺灣有一些公司還沒有辦法這樣做。

臺灣電子業的發展關鍵在於他們提早投資在新一代產品上面。舉例而言,臺灣企業很快地就在WiMax wireless以及光纖寬帶(fiber optic broadband)領域上面變成為重要的製造商。


全球定位裝置領導品牌神達製造的PXA 255 200 Mhz Intel PDA ((Brian Haraway/Getty Images)

臺灣經驗—經由iPhone告訴你

南韓「朝鮮日報」報導,隨便拆開一台iPhone或iPod,在裡面你會看到一些不太熟悉的名字,如鴻海、廣達或英業達(Inventec)。這些都是臺灣公司,他們為下訂單的客戶供應產品。這些iPhone或iPod都是在這些臺灣公司所投資的中國工廠裡製造的。

雖然他們是原始設備生產商(OEMs),但千萬不要將他們與賺取工資的轉包商混為一談。臺灣企業自豪具備世界上最高成本競爭者、同時也擁有高科技與高質量產能。連蘋果公司的現任首席執行長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也相信他們。事實上,許多。高檔的世界產品如索尼的遊戲機(PlayStation)、HP與戴爾的筆記型計算機都是臺灣公司製造的。

這些臺灣公司由於先前所具備製造這類型產品的技術,使得他們在在設計、擬訂計劃與研發上有長足快速的進展。

由於臺灣公司勢力日益崛起,三星電子公司(Samsung Electronic)從2004年起每年三月於臺灣舉行三星行動方案論壇(Samsung Mobile Solution Forum)。三星利用此論壇介紹新的可用於手機、PDA與數字相機等半導體零組件。那麼臺灣公司就變成第一個購買三星電子公司最新半導體並替其創造一個市場。現在你終於可以瞭解到這些小小的企業並非只是單純的轉包商,事實上他們是世界級廠牌的生產拍檔。

早些時候,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雜誌列出全世界前100大電子商務企業;臺灣企業佔了14家,高居亞洲之冠。相比之下,海力士半導體(Hynix Semiconductor)是唯一南韓上榜的企業。相同地,麻省理工學院產業實力研究中心(Industrial Performance Center)在其所出版的《我們如何競爭(How We Compete)》一書中檢視了在全球化時代中成功企業的策略。該本書中提到了將近20個臺灣企業的個案研究,其中包括半導體製造廠台積電(TSMC)、筆記型計算機製造商華寶通訊(Compal Communications)、華碩計算機(Asustek Computer)、併購了西門子公司手機部門的BenQ、跨足電子產業的傳統制鞋公司寶成(Pou Chen)。而三星公司只是該書中唯一提到的韓國企業。

即便12家韓國公司列名《財富》雜誌前500大內,臺灣公司僅有3家進榜;但《商業週刊》與麻省理工學院對於這個靈巧又通曉科技技術的中小型臺灣經濟體卻給予更多的關注。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Acer eDC為台灣首家獲ISO 20000認證企業
柏林消費電子展月底開鑼 台灣118家廠商參展
2007亞太電子化成就獎  台灣贏得兩大獎
期市大漲 摩台指盤中飆破7% 一度暫停交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