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兒少自殺有徵兆 媒體宜報導供家長注意防治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二十九日電)「張老師」國立空中大學副教授張德聰今天指出,民眾對自殺的認知有許多迷失,例如自殺毫無徵兆、多數自殺者不會向人求助,都是似是而非的誤解,因此,他呼籲媒體要報導自殺可能的警訊徵兆,提供家長注意青少年自殺的警訊,並提供與自殺防治相關的求助專線與社區資源。

張德聰出席中午在中央社舉行的第三屆「好媒人」兒少新聞媒體識讀工作坊時表示,青年自殺的警訊有感覺、行動或事件、改變、惡兆等四類。

感覺方面,青少年會覺得無望、無助、無價值感,擔心傷害自己與別人,有過度的罪惡感和羞恥感、痛恨自己,過度悲傷與持續的焦慮與憤怒;行動或事件的徵兆有談論或撰寫有關死亡或毀滅的情節,做惡夢,把喜愛的東西送給別人,最近經歷因失業、分離或一些失去等導致的失落,焦躁不安、攻擊與鹵莽。

改變的徵兆則在人格、行為、睡眠、飲食習慣等方面顯現,例如更退縮、厭倦、冷漠、猶豫不決或更喧鬧外向,無法專心,睡太多或失眠,沒胃口體重減或吃過量,或對以往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或經一段時間消沈、退縮後突然情況好轉。

惡兆顯現在言語,如「流血多久才會死?」,威脅如「沒多久我就不會在這裡了」,計畫如安排事務、送走喜歡的東西、研究藥物、獲取武器,還有自殺的企圖如服藥過量、割腕。

張德聰也呼籲媒體報導破解自殺的迷失,例如一般人不會有自殺念頭是錯的,統計顯示三成到五成甚至七成的成人,一生都曾有一次或多次自殺念頭,但可能只是一閃而過;有媒體報導自殺者都有心理疾病,事實是大多數自殺者是正常人,只有兩成自殺者有精神疾病。

一個人一旦自殺就會一生都有自殺可能也是錯的,事實是調理好心理後仍會康復,例如曾有人因家長要求而連續四年想考大學醫科,但考後都自殺,其實他喜歡文學,經「張老師」介入協助說服家長後,再參加大學入學考試考上國立大學中文系,後來還出國留學進修。

張德聰說,自殺危機改善後就沒有危險,也是不對的觀念,通常至少在三個月內有再度自殺的可能,尤其憂鬱症在症狀好轉時最有危險性;另外,與自殺企圖者討論自殺主題,有助當事者感到被瞭解而情緒放鬆減少痛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