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告別水桶肚 降低心血管病變風險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9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王知涵、安琪綜合編譯報導)心血管疾病在許多國家都名列首要健康殺手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04年的報告,每三例死亡中就有一例是由心血管疾病所導致。長久以來人們認識到肥胖和心血管疾病有所關聯。然而《美國心臟學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研究各種肥胖體型後於八月下旬指出,水桶肚(pot belly)是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徵兆。這個發現同時說明了為何身材看來並不臃腫而小腹微凸的人也是這類疾病的危險群患者。專家因而提出建言道,減肥不要只是專注於減重,要設法甩掉腹部的贅肉。

肥胖測量法︰BMI 和 WHR

一般用來判斷肥胖體型的方法,計有: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和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 WHR)。

*身體質量指數:將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以公尺為單位) (BMI = kg/m2)。若BMI值大於24,表示過重。缺點在於無法提供受試者體脂肪的比例。

*腰臀比:就是腰圍除以臀圍。依體脂肪的分布,有兩種身材:梨形身材(脂肪囤積於臀部、大腿的下半身肥胖)和蘋果身材(脂肪囤積於肩膀、腹部的上半身肥胖)。若男性腰臀比值大於0.9,女性腰臀比值大於0.85,則屬於蘋果形肥胖。

研究發現大肚圍和小腹婆具相同隱憂

研究人員檢視涵蓋多種族的達拉斯心臟研究(Dallas Heart Study)之資料,這份資料收集了2000-2002年間針對30-60歲2,700名男女的檢查和追蹤。這些檢查運用非侵入性影像測試,包括核磁共振攝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用以檢查是否有動脈硬化跡象,或使用電子束電腦斷層攝影(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EBCT),用來觀察心臟冠狀動脈硬化斑塊的鈣化情形。動脈硬化和動脈硬化斑塊鈣化都是心臟病的徵兆。

結果發現在這些受測者中有超過20%的人出現冠狀動脈鈣化,大約40%則有動脈硬塊。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冠狀動脈加護病房」(Coronary Care Unit)的主任及醫學部副教授,同時也是此次研究報告作者之一的里門醫生(Dr. James A. de Lemons)指出,他們注意到擁有水桶肚的蘋果身材之年輕族群和動脈硬化的增加具有強烈的關聯性。

研究團隊比較各種測量肥胖的方法,以判斷是否某種肥胖形式更容易造成動脈硬化。研究結果有下列發現:

*考慮這些受測者本身的血壓、糖尿病、年齡、抽菸、膽固醇等差異因素後,研究發現體型是察覺動脈硬化斑塊和動脈鈣化最好的指標。更進一步地說,相較於單純的體重考量或BMI指數,「腰臀比」由於能顯示體脂肪比例,其顯示心臟病早期徵兆的指標性更強。研究員解釋,腹部脂肪會引發一連串發炎活動, 而這些炎症又會導致有害的新陳代謝變化,促使動脈硬化斑塊增加,最後造成心臟病。

*腰臀比值愈大,其心臟動脈硬塊鈣化的可能性也就愈大。測試人員依腰臀比將受試者區分為五組,證實比值最大組別其冠狀動脈鈣化程度是比值最小組別的雙倍。此外,腰臀比值最大者出現主動脈硬化斑塊的機率是比值最小者的三倍。

*研究員特別強調,腰臀比有個缺點,對指數不高的小腹微凸者,這樣的指數容易讓人忽略其患病風險。那是因為儘管腰臀比增加的值不明顯,然而事實上其鈣化程度依然穩定增加。換言之,相較於肚子扁平者,小腹微凸的人罹患心血管的風險來的高些。

告別水桶肚 遠離小腹婆 益處多更多

突出的肚圍不光是外觀不好看的問題而已,有道是:「見微知著、一葉知秋」,除了研究顯示造成心血管病變外,其他潛在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以美國為例,全美健康組織「美國健康信託」在連續第四年發出的肥胖專題報告中提出警訊,有2/3的成人和大約2,500萬兒童屬於肥胖或過重體型,肥胖儼然成為一個流行病,目前「和肥胖相關的健康照護費用排擠基層的經費」,如此繼續下去,將使「由於勞動力變弱影響到產值,傷害到美國的經濟競爭力」。

對於如何降低這些風險,這個研究發現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方向︰聚焦於減少腹部多餘的脂肪。

由於速成減肥所引發的健康問題時有所聞,專家強調減重並非一飛沖天便可辦到的,得注意兼顧健康問題。人體消耗的熱量若少於所吸收的,便會變成脂肪積聚起來。

儘管已是老生常談,減肥的兩大基本要領仍得奉行:1.藉由適度良好的飲食習慣以減少能量的攝取。2.憑藉每日規律的運動來增加能量的消耗。

相對於身體其他部位,腹部是最容易積聚脂肪的地方。這也說明為甚麼人不論胖瘦都容易有腹部贅肉。下列是幾種常見的腹部肥胖成因以及減少腹部贅肉的建議:

*零食肚:脂肪集中於前腹。
成因:習慣一邊工作,一邊吃零食。而零食多半是油炸、高糖或高熱量。
方法:儘量不要吃零食,或改吃低卡路里零食。

*運動不足:脂肪集中前腹及腰。
成因:血液循環不好,新陳代謝慢,缺乏運動。
方法:進行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走路等。

*虛胖肚:
成因:整體不算胖,然而攝取太多鹽、糖、澱粉質食物。
方法:增加運動量,並減少進食碳水化合物、高鹽和高糖食品。

*水桶肚:脂肪圍繞腰四周。
成因:常見於生育後的女性,或久坐不動的上班族,令血液循環不好。
方法:飯後宜多散步,並多做伸展運動。

*壓力肚
成因:藉暴飲暴食宣洩壓力和不佳情緒。
方法:保有充份睡眠、保持身心愉快。

其他建議尚有禁吃宵夜、練習縮小腹運動、多喝綠茶等。

資料來源︰健康日新聞(Health Day News)、health.wedar.com、yahoo.com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