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馬英九:族群因素對選戰影響 逐年遞減中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吳素柔台北二十二日電)中國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今晚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台灣政治的族群因素越來越淡化,如果選戰再打這個議題,「利基越來越少」;身為「台北囝仔」,下鄉長住補該補的學分,「發現南部並沒有排斥我」。

總統大選倒數計時,族群牌、台灣意識常是選戰重要因素,如何看待這個議題?馬英九說,「我的台灣意識很強,我也是台灣人」,不應去創造一個「稻草人」,說這是外省人。

馬英九說,兩次台北市長選舉他都贏,顯示市民對他非常肯定,「我哪裡不是台灣人」?如果對手在選戰中再打族群議題,利基越來越少,因為台灣的政治越來越淡化這個趨向。

他指出,第一次台北市長選舉,他贏總統陳水扁八萬票,第二次選舉贏對手李應元三十二萬票,現任市長郝龍斌則贏對手謝長廷十七萬票,此次北市立委選舉國民黨則是「八仙過海」,台北再怎麼不一樣,七成也是所謂本省人,而桃園、北縣、台中市也都是類似狀況。

馬英九表示,如同立委顏清標所說「分什麼外省、本省,媽祖也是外省人」,族群這個因素在選戰中會逐年遞減。

他說,下鄉長住補該補的學分,發現南部並沒有排斥他,下鄉主要是深入了解台灣的創造力、生命力,例如以前講勞力密集是夕陽產業,但北中南都有勞力密集產業做得很好的,讓他驚艷;例如屏東養石斑、高雄種火鶴、彰化生產褲襪、桃園製作洋傘,都不是比勞力,而是比設計,將來租稅獎勵方向,應從產業別調整到功能別。

馬英九也主張,中研院應在台中設分院,同時也要讓南部地區分享北部科技研發的優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