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勝有聲的肢體語言

郭潔

人氣 11
標籤: ,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以揚眉、癟嘴、揮手等肢體動作來輔助口語的不足,使傾聽者能更徹底而清楚的了解我們的想法和情感。而根據心理學教授加納.艾弗森(JanaIverson)對這些非語言溝通的重點研究,發現手勢、動作、表情可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並不需要透過學習的過程。

  艾弗森的研究是以一群八至十八歲全盲的孩子為對象,請他們分別向視力正常及全盲的兩組成年人指引方向並描述兩個不同形狀的容器中裝水量的多寡。艾弗森教授發現,孩子們不管是對哪一組成年人說話,都不自覺的使用相同數量的肢體語言。由此可見,肢體語言是溝通的基本要件,並不是靠學習來的。

  剛出生的嬰兒雖然就能發聲,但要等到一兩歲才能操控自己的發聲器官,而只有幾個月大的小嬰兒就能手舞足蹈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了。在艾弗森後續的研究中也證實,兒童在學習語言以前就開始使用手勢來表達自己了,而視力正常的孩童使用手勢的頻率又高於全盲孩童。

  根據艾弗森教授的說法,手勢、動作、表情甚至比語言更能生動活潑地描繪出內心的抽象意念,讓筆墨及語言難以形容的心情得到對方的共鳴。(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貴州響應聯合國"世界人權年"活動
華人女士:不看晚會真是深深的遺憾
中國的語言129種
資優生提早入學多元智慧課程發表創意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