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互動】救市法案能否挽救美國經濟(2)

人氣 1

【大紀元10月10日訊】(新唐人電視台《熱點互動》節目)主持人:我覺得對普通的美國納稅人來說,我們現在最關心的是什麼?我辛辛苦苦工作一年,我交給這個政府的稅,我們希望它用在正確的地方,如果政府現在通過民意,決定說要拿出來救市,那我們也要知道這個錢到底是怎麼花的。你不會又被那些金融專家們用到不良的地方,或用得不恰當,讓我們的錢白白打了水漂兒。那我們線上還有兩位觀眾朋友,我們先接紐約的汪先生,汪先生請講。

下載收看

汪先生:其實國會批5千億、7千億、8千億、1萬億都沒有問題,問題是你把支票交給了誰,到底是第一流的或者是第二流的,還是第三流的?但是從政府執政8年以來,我們看到這個經濟一天天的壞下去,說明使用錢的人有可能使用不當,有可能他根本沒有本事使用或者把錢濫用,這是個很大的問題,也是老百姓所應該關心的問題。電視上說收錢的人的本事到底怎麼樣,他是否有這個德性來拿這個錢,請你們評論一下。

主持人:謝謝汪先生,我想除了他專業的本事還有他的德性,這兩者可能都很重要。那我們再接一下紐約張先生的電話,張先生請講。

張先生:兩位年輕人對怎麼挽救美國經濟危機這個問題好像是比較樂觀,或者是有點兒盲目樂觀。這東西發展到今天是有歷史的,從克林頓任內大概將近十年,或者應該講十四、五年發展到今天,其中經過很多次,特別是98年的時候有一個叫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LTCM),那是由兩位諾貝爾得獎人(Myron Scholes與Robert Merton)領軍,但有一天也是不行了,最後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就把他們圈在Liberty Street 33號,等於是看誰來付這個錢,結果搞出36億美元,算是救過來了。

但以後又出現這個問題,所以這是一個大賭局,這個東西千萬不能小視。這裡邊應該找出誰是這個政策的制訂人,誰是元兇,哪裡出了問題。這不是數學模式能夠搞得出來的,這根本就是一個賭錢的事情。1比30,大賭的槓桿跳不動了,用中國話來講,就是100塊錢借3千塊錢,這個槓桿跳彎了,現在誰來負責呀?

主持人:謝謝張先生,張先生剛剛談的觀點非常有意思,我們一會兒再回應他。我們現在再接一下紐約陳先生的電話,陳先生請講。

陳先生:你好,主持人,我想說一下7千億可以解決銀行次級貸款的問題。從比較長遠的一段時間來看,那銀行的危機是不是就會過去?比如說像花旗集團(Citigroup),還有MS啊,從比較長遠一點來看,從股價上面看,現在是不是比較底部?另外,第二個我想問一下,美國的房地美(Freddie Mac)、房利美(Fannie Mae),還有美國國際集團(AIG)這種公司,因為是美國政府在支持,它不會倒閉的,那從長一點的角度來看,股價是不是會慢慢往上回升?我就說這兩點。

主持人:好,謝謝陳先生。各位觀眾朋友,今天我們的話題是「美國的金融救助計劃會不會有效果?」歡迎您打我們的熱線號碼發表高見,或者提問,熱線號碼是646-519-2879。那剛才幾位觀眾朋友都提出了非常好的問題,我想請杰森先來回應一下剛才幾位觀眾朋友的問題。

杰森:汪先生第一個談到的是,給誰?他怎麼用這個錢?也就是說,我們能不能信任他的專業和德行。我們知道上回主要是給保爾森(Paulson,另譯:鮑爾森)財政部長,那個財政部長的背景你也知道,是美國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的頭,原來的CEO,現在做財政部長。但是這個人,我覺得他家產7億,他本身不缺錢,他不會像中國一樣,有貪官污吏那樣的事存在。倒不是說他的德行怎樣,我是說至少他的思維方式是為公的。

他怎麼用這個錢?目前很多商人都在商量他怎麼用,而他自己也敞開來說他怎麼用這個錢,說我現在對整個華爾街裡頭賣不出去的金融衍生物有很多制約,政府出價,每個人手裡拿的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抵押債務債券,或稱擔保債權憑證)要賣的話,誰出的低我就買誰的。有人也說,這樣出的話並不能解決整個銀行惡化問題,反使得銀行壞帳損失更大。

實質上這些東西也在討論過程中,而且這也是保爾森自己的問題,但是逐漸地他可能會依著保守的方式來走,目前有很多人也都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逐漸地把7千億或2千5百億流通到市場裡,把這種市場中不動的,動不了的、壞的金融衍生物、金融產品變成流動資金,使之不再出現那種本來非常強壯的企業,因為流動資金這個技術因素而整個垮下去。

我們知道很多企業不管是貝爾斯登(Bear Stearns)或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企業,住著黃金屋,只因為兜裡沒有鈔票買一袋米而死在黃金屋裡頭,就是這麼一個概念。所以我覺得我同意這樣一個方式,但是這個方式是不是夠用,我可能沒有一個準則可以看到未來,但是不這麼做卻是更危險的。

歷史上政府不是沒做過這樣的事,政府做過,而且這次開始的時候,政府在貝爾斯登最初出現問題的時候,就讓別人把它買了,而且是整個聯儲在後面支持,把它買下來。後來緊接著二房也被政府買了,緊接著AIG出現問題時,它不是買了,是給它一個很高利息的 8,500萬,所以我感覺政府確實一直是在給金融輸血。

那麼會不會在這7千億下來後,未來金融產業還不能吸取教訓,又再出現另一個危機?這次是次級房貸的整個金融衍生物複雜化而出現崩盤的現象,那麼這個事情過去了以後,再過10年,整個華爾街會不會又再搞出一系列名堂,搞得整個崩潰呢?

主持人:您剛才談的都是技術性的問題,我相信華爾街的精英在技術上不比任何人差,我相信他們的技術是非常嫻熟的。所以現在很多人認為這一次的金融衍生物…比如你買這個東西,就像剛才張先生談到的這是一個大賭局。而且很多人也說這次是用納稅人的錢去救市,用普通美國納稅人的錢去為一群賭徒、為富人買單,很多人都這樣認為。

現在我想我們大家的問題是,比如像您剛才談到的保爾森那樣,不管是誰做了這個決定,他要不要負責任?就像剛才嚴先生談到的,如果他這次作了這個決定,真的又出現一個賭局的話,他需不需要承擔責任,需不需要因為這個進監獄?

杰森:你要說華爾街在未來100年內都不會出現這個危機了,我不相信。因為人類的貪婪,整個金融產業越來越複雜化,而人在某種意義講過分自信等等這些因素,最終一定會導致50年、60年後,又出現這樣的問題。但是你說再過50年、60年以後又會出現一群賭徒把金融界搞垮了,所以我今天就不救了嗎?不可能。

在30年代的時候,29年整個股市崩盤,緊接著造成了大蕭條,房地產也垮了,政府當時把很多房子買了,等房地產挽救下來以後,政府賣回去還賺了一筆錢。實際上當時很像現在這樣,當時的政府救了,雖然30年代救的不能挽回70年後整個華爾街繼續垮下去,但是政府在這當中不救也是不行的。所以我認為,人類的貪婪還會引發再一次這樣的危機,但這一次你還是得救。

陳志飛:張先生剛才談的其實是我上一次節目中所談的主旨,也沒有任何意義,但它的槓桿達到1比30等等這些都是真實的、也是對的,關鍵問題是我覺得什麼事都不能矯枉過正。

現在大家都在說這個事情,但我們覺得應該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畢竟這個事情的起因不是華爾街一家造成的,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說這次是對沖基金(hedge found)這些人造成的,那麼那些買房子的人很多也都是hedge found,他們很多人也都賺了錢。因為如果你是在90年代末買了房子,在2005年出手的話,你就會賺很高的利率,有很高的回報率,那麼就說明這個對沖基金的culture在美國占了主導地位,是這個貪婪文化造成了這次的危害。

所以說我覺得這次房貸危機的處理方法,對我來說最大的傷害並不是它本身,而是經濟學上所說的道德風險(moral hazard),也就是說你不讓犯罪人承受懲罰,而讓所有大眾來替它買單,這是它最大的一個失誤的地方,也是最悲哀的地方。尤其有些公司在目前銀行界這種情況下,被逼得進行合併(consolidation),那麼這些銀行會變得更大,它們如果做出不法行為,或做出不道德的行為,那就更需要挽救它,因為等於說它把全國人,把美國政府當人質,這是最可怕的地方。

主持人:那麼回到剛才嚴先生還有張先生提到的問題,就是說我們這一次出現的金融危機,我們如何能找到原因,如何能找到這些政策的制訂人,不管他是不是官員也好,不管他是不是華爾街的某某什麼專業人士,是不是要有人為此負責?

陳志飛:有,都有。

杰森:事實上FBI已經在調查各大銀行,是不是有人在這個次級房貸中有真正欺騙社會的行為。另外呢,國會也在立法、在討論是不是我們應該加強對銀行業的監督,以後不再讓它給我們惹禍。整個來說,這個相應措施也還在走,但是我還是那個觀點,不能因為它未來還有這樣的可能性…因為我不相信政府能完全監督銀行,未來50年後、70年後不會再發生這樣的事,但是不能因為它不能監督它,此時此刻我們就不救它。

陳志飛:而且你不能殺雞取卵,美國的經濟活力就在於它進入資金市場的資本成本(cost capital)最低,它的融資最容易,那麼你當時讓高盛銀行、美林證券都在中國大陸變成家喻戶曉的名字的時候,你當時為什麼不說話呢?當時大家都覺得高盛銀行像天上的公司一樣,是一幫戴著方帽子、煉金的人一樣,那麼崇拜它,那麼羨慕它的時候,為什麼沒有人想到這個問題呢?所以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每個人都有的問題。

那麼說到規章制度(regulation)的話,孩子他就貪玩;人哪,在華爾街的人啊,他就貪婪,這是公認的事實,並不是最近才發現的,那麼政府作為父母,就要管教他,而這個事情呢,我覺得更多的責任在於美國政府管教不當。

所以在近十年來,美國有兩次大的經濟上的醜聞,一個是安然(Enron),使得全世界的人對於原來美國的金標準,就是「公認會計準則」(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產生了疑問,所以美國在明年開始呢,最快在明年開始,就要讓美國的整個會計制度轉向全球的會計準則。

第二件事呢,就是美國的融資方式。原來歐洲人也覺得美國的融資方式,包括中國人也都覺得美國的融資方式是最好的,最健康的,那經過這次動盪呢,逼得他們也在想,美國這種方式是不是過於自由?

說到誰要買單的話,有兩件事情需要大家注意,一個就是1999年廢止葛拉斯–史提格爾法(Glass-Steagall Act)(編註:Glass-Steagall法為美國在1933年所通過的金融機構管制法,主要規定商業銀行、證券公司(投資銀行)與保險公司不得跨足彼此間的業務,也不得互相持股),另外一個是2004年,聯邦儲蓄銀行還有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投資銀行資金準備金放寬,這兩件事情是起了絕對的主導作用。

主持人:我有一個問題是,中國股市下降那麼多,中國股民也非常多,而且很多都是血本無歸的,那麼在美國通過這次金融的危機,很多人也受了影響。可是為什麼世界上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對美國的金融危機更感興趣,而且更恐慌,而對中國卻……

杰森:這道理很簡單,因為整個美國不管是國家債券還是其它「二房」貸款,是全世界都買的,也就是剛才所說的,認美國的帳。全世界不管中國經濟發展多好多好,它是個新興市場(emerging market),它本身就包含動盪的因素在裡頭。而美國是個成熟的巿場,它現在獨霸天下,不管你說美國經濟在往下走怎麼樣,它還是獨霸天下。所以說,中國雖然外匯儲備有1萬8千億美元放在那兒,它還是得拿70%來買美國國家債券,雖然回報率很低。

主持人:中國為什麼要買這個呢?

陳志飛:因為從技術上來說,短期的資金回報並不是最主要的,如果一個專案(project),你要算它的收益率的話,最大的一個因素,主導它的結果是它的風險。那美國的經濟,由於深厚的底潤與它無限發展的潛力,與它快高節奏的發展效率,一直是各個國家主權基金投資所青睞的場所。

杰森:最後我還想回應一下陳先生,陳先生談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銀行未來股票還會不會上漲?經過這個事兒,我知道銀行不會再有「歷史的輝煌」。

主持人:好,非常感謝二位精采的評論。但我也想再跟大家講一下,他們二位都是個人的一家之言,所以呢,如果您想再去投資的話,一定要三思而後行。謝謝各位收看,下次節目再見。

(據新唐人電視台《熱點互動》節目錄音整理)


http://www.youmaker.com/

視頻:【熱點互動】救市法案能否挽救美國經濟(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伯南克稱美國經濟前景惡化
財經簡訊
智庫:加國經濟處於衰退邊緣
美財長稱更多金融機構難逃破產 衝擊經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