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王永慶過世 留下經營之神美譽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0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均懋台北十六日電)王永慶自1954年創立台塑企業以來,迄今集團關係企業遍及海內、外各地達百餘家,集團營業額規模逼近新台幣2兆元,居台灣最大民營企業,王永慶終其一生強調以「追根究底、實事求是」態度經營企業,為他贏得台灣「經營之神」的美譽。

王永慶追根究底的態度,讓他一生顯少出現失敗的投資,但也讓他一生都殫精竭慮在企業經營上,可說自從台塑企業成立以來,都未曾鬆懈過,不斷為企業成長與經營尋找出路。

王永慶當初在政府開辦小額貸款背景下成立台塑企業,在當時台灣沒有塑膠下游二、三次加工業環境下,台塑企業成立後10年內,都處在風雨飄搖的狀況。據王永慶對當時經營狀況的描述,是處處遭遇嚴酷考驗,稍有鬆懈隨時可能傾覆,甚至說台塑成立初期經歷過九死一生,也不為過。

台塑剛成立時,對要生產的聚氯乙烯 (PVC)原料一無所知,而且每天產量只有4噸,只稱得上實驗室的規模。台塑當時生產的PVC粉不僅成本偏高,品質也差,剛開始營運時連一噸都賣不出去,導致庫存堆積如山,幾乎難以為繼。

王永慶為了讓台塑能繼續營運,除改善原料品質外,更咬緊牙根四處張羅資金,設法擴充產能降低成本,在好不容易解決產能問題後,又面臨下游規模太小問題,使台塑生產的PVC粉沒有出路,在此情形下,王永慶於1958年創設南亞塑膠公司,投入PVC粉二次加工。

之後王永慶為進一步擴大下游規模,著手創設新東塑膠加工廠,推動三次加工產業成形。在新東塑膠加工廠解散後,工廠內部培訓的年輕有經驗員工紛紛自行創業,讓台灣三次加工業在短期內擴充至數百家,成為台塑生產原料的去化管道。

台塑企業自創立後歷經10餘年的動盪過程,企業的根基才漸漸穩定,脫離動盪不安的險境。

王永慶熬過創業時的艱辛,使他深刻體會出「天下沒有容易的事,但也沒有做不到的事」心境,這對他後來在面對困境時能無所畏懼,並以堅定信心克服難關,有著相當重要的啟發。

舉世譽為工程奇蹟的六輕計畫能夠成功,與王永慶早年創業困苦時所磨鍊出來的心境密切相關。

王永慶相當認同「創業不易,守成亦難」的道理,認為經營者一旦在經營態度有所鬆懈,即可能引發衰敗的危機。

他經常提醒台塑集團各級幹部,「管理合理化」是永無休止的追求過程。他認為,企業組織應該維持人與事精簡,如果違反精簡原則,可能導致效率低落的後果。

王永慶晚年投資興建的六輕石化工業區,為台灣石化業及土木工程創造了一項世界奇蹟,也讓王永慶攀向事業頂峰。六輕在建造過程面臨諸多嚴厲考驗,王永慶以過人毅力,進行抽砂填海造陸工程,將一片汪洋滄海變成東南亞區域的石化重鎮。

統計六輕迄今4期工程投資額達新台幣5744億元,生產總額達新台幣1兆元規模,其所帶動中下游相關產業產值更為可觀。據台塑集團內部估計,六輕投資案對國內生產毛額貢獻達6到7個百分點,並創造了全國75萬個工作機會。

從王永慶成立台塑企業迄今,台塑集團乙烯年產能達500萬噸 (含台塑美國公司產能),已列為全球前10大國際級乙烯生產廠商,PVC年產能達250萬噸,更攀升至全球第二大PVC生產廠地位。

六輕計畫的完成,讓台灣在乙、丙烯等上游石化原料達到自給自足局面,甚至有餘力可以供應出口,大幅提高了台灣在國際石化產業上的地位。

由王永慶主導下的台塑集團對台灣石化業的貢獻,有目共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