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丕變 美報人指媒體經營要靈活調整

標籤:

【大紀元12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兆平紐約特稿)金融風暴讓媒體經營愈加艱難。紐約報人紐思邦認為,報紙不會消失,但進行市場區隔、壓低成本與網路化已是趨勢,媒體要懂得調整姿勢、懂得均衡、要適應環境才能活得久。

旗下媒體眾多的美國媒體集團芝加哥「論壇報業公司(Tribune Co.)」 申請破產保護;「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將辦公大樓抵押求現;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 擬減少播出時數,以節省成本。一連串的壞消息接踵而來,讓媒體的經營環境有如進入北美洲嚴寒的冬天。

擁有近40年媒體經驗的紐思邦(Michael Nussbaum),目前是紐約「News Communications,Inc. 」總裁,旗下包括「Queens Tribune」、「Manhattan Spirit」、「Bronx Press Review」等十餘家社區報紙與印刷多媒體公司。    

面對媒體寒冬,尤其談到報紙的處境,紐思邦雙手一攤,無奈地說,環境競爭激烈,「報紙又是昂貴的事業」,連「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及「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 Dispatch)」都縮小報紙紙張的大小,照片也變小了,有一點雜誌的味道,這一切都是為了省錢。    

不過,除了壓低紙張與人事的成本之外,紐思邦認為這還不夠,因應網路的興起,報紙也要網路化。    

他在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指出,報紙的經營涉及人事、紙張、生產印刷等,經營成本太大;相對之下,網路太便宜了,只要把資訊放到網站,成千上萬或億萬人只要按一下鍵盤就可以獲悉資訊。    

他分析說,不管是報紙或網路,人口結構是關鍵。老一代的人可能仍舊想觸摸紙張,「感覺」一下新聞;但年輕人卻多要快、要即時,只想按一下鍵盤就立刻知道天下事,因此做好市場區隔很重要。

為何當前報紙要遠比雜誌、電視或廣播遭受的衝擊較大?紐思邦表示,除了讀者閱讀習慣改變、網路興起外,傳統的大報已經無法觸及原先廣告商訴求的標的,加上景氣每況愈下、報紙太多、競爭激烈、經營成本又大,自然會傷得較重。  

談到因應新時代的媒體環境,紐思邦認為,平面媒介要懂得如何「均衡」,而非僅靠「轉換」方向。若要鎖定某特定區域的讀者,報紙仍有其功能性;但若要鎖定大範圍、全國性或年輕族群,網路傳輸既快且迅速,就較符合需求。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Tribune)」等經營愈來愈困難,這是一種象徵性的改變,代表新的媒體世代已經崛起。

不過,他強調說,「報紙不會消失」,但會持續受到「煎熬」,也不知還要多久;這牽涉到「世代」的問題,非一天一日,平面媒體要保持高度的競爭力、和壓低成本,才能繼續生存下去。

紐思邦預測,未來10年之內,還會有更多的報紙關門打烊,「這是無法逆轉的事」。    

訪談中,他舉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為例,歐巴馬在總統大選期間就充分利用網路、手機,瞬間接觸到成千上億的選民。可輕易下載新聞的電腦、手機或黑莓機,已不容忽視。    

他說,未來任何政治人物想在短時間內擴大普及範圍,寧可選擇「facebook」社交網站或網路等,將不會是報紙。

紐思邦直言,時代改變了,選舉方式也變了,不可能再用舊的模式打選戰。世界正在變小中,未來是網路的世界,但它也絕非唯一的管道。  

談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進入通訊社新聞市場一事,紐思邦說,美國總統若想知道中國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想知道孟買恐怖暴力事件,他會在第一時間打開CNN頻道,因為CNN在當地有記者,了解事件的始末,不可能等到紐時隔天的報紙。

紐思邦指出,這就是CNN的優勢,即時、快、又有畫面,這也是進入通訊社市場的長處。  

不過,談到報紙的利基點,紐思邦認為,網路新聞固然快,但讀者要了解事件的始末,諸如紐時之類的報紙就可以提供深入的分析、報導與圖表解說。

對於報紙讀者群轉移到網路,紐思邦表示,現代人不習慣閱讀,不喜歡長的故事,不會坐下來了解事件背後的意涵,一心只想要快,只想從標題了解事件。    

紐思邦也認為,由於年輕族群手機的高使用率,未來的民調公司不可能只以家中電話做為樣本,勢必涵蓋手機族。

談到媒體環境丕變,紐思邦回憶說,50年前,若想知道新聞,只有上午六點的整點節目,再來就是報紙。現在是網路世界,每個人可「即時滿足」,即時獲悉天下事。

紐思邦回顧林肯當選美國總統時,媒體花了60天才把他當選的消息傳遞到全國。今日,一般人在五秒內,就知道歐巴馬當選了,時空環境變化太大了。

他也發現到,新媒介產生後,越來越少的人現在還用電話聊天、還用卡片說謝謝,一切都是上網搞定,「現在跟我說吧」。新的傳播環境讓人與人之間,變得愈加冷淡、疏離,根本無法體會或了解對方的表情、感情或內心想法。

紐思邦說:「一切不可能再回頭」。老的人會走,年輕世代有他們的溝通方式。以前,人用馬傳遞訊息,現代人上網,敲個鍵,世事盡在眼前。在幾年前,只有三成人上網、七成看報紙,但現在可能反轉了。媒體要了解現狀,適時調整,才能找到活路。


平面媒體經營環境每況愈下,紐約「皇后論壇報」這份社區報的經營策略採取,與「紐約每日新聞報」及「紐約郵報」進行市場區隔,在夾縫中求生存。//中央社

相關新聞
經營13年  美東自由時報今最後一天出報
媒體經營困難  劉揆允諾思考多贏辦法
人權觀察組織籲大馬釋放三名被捕人士
最新全球最佳大學排名 美國大學囊括前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