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汽車業紓困尋找B計畫 

標籤:

【大紀元12月15日訊】(據中廣新聞夏明珠報導)在共和黨的杯葛下,美國參議院上星期封殺了對三大車廠提供140億美元的紓困案,這波金融海嘯發生以來,美國政府幾乎不惜一切的救市行動,不可避免的引發大政府究竟是不是國家與人民之福的辯論,大政府的意思是指政府透過大力徵收到的社會資源,強力干預社會發展,它所憑藉的理由是,市場機制即使在充分發揮,還是無法完全避免失靈的狀況,在問題發生的時候,政府就必須積極介入,以財政以及貨幣政策加以干預。

1929年經濟大蕭條時代,大政府主義當道,它一直維持到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凱恩斯主義的領導下,政府支出增加,擴大內需,創造就業,解決了很多問題,大政府小企業的理論,在許多國家發展得極具成效,不過近年來,大政府主義受到許多質疑,它被認為是財政赤字的元兇、忽視市場效率。

這波金融海嘯,美國政府用納稅人的錢,挹注虧損累累的兩大房地產抵押貸款公司,對瀕臨破產的金融機構紓困,以及挽救三大車廠的行動,都是大政府的作法。重量級的共和黨參議員麥康納警告,ㄧ個力量大到足以滿足人民所有需求的政府,也將有能力剝奪人民的一切所有。

美國經濟陷一個世代來最嚴重的衰退,很大的原因就是來自於這種反對政府干預、反對太多規範的主張,不過,在自由市場已然產生嚴重的危機的當下,依然死抱著這個教條不放,甚至任由它來阻礙政府挽救國家脫離危機的行動,那也未免流於不知變通的愚蠢。

當然,眾議院上個禮拜通過的汽車業紓困,也不可能解決三大車廠目前面臨的問題,不過三大車廠任何一家、甚至一家以上倒閉,對於美國就業市場以及經濟可能造成的衝擊,卻是無法忽視的。

事實上,美國汽車業如果要繼續生存,它們勢必要徹頭徹尾改變作法,開始生產賣得出去的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它們需要新的管理者,理性的分析經營失敗的原因,當然,也少不少政府資金、而且是比目前考慮的紓困金額大得多的資金挹注。

就眼前來看,短期紓困的首要目標就是以金錢換取時間,利用換得的時間,擬定長期重整計畫,接下來,讓將上任的歐巴馬政府來決定是否要挹注更多資源,幫助汽車業進行真正的再造。

其實,沒有一個人、包括三大車廠自己,真正知道,要挽救美國汽車工業,究竟需要多少錢,穆迪經濟網的首席分析師應邀到國會作證的時候提出750億美元到1250億美元的數字,這只是他對未來兩年汽車業需要的紓困金額估計,這還算是樂觀的看法。

隨著營業額日益衰退,三大車廠需要更多納稅人的錢去救它們,可能會有愈來愈多人質疑,政府砸大錢去救根本沒有能力把車賣出去的業者,這有道理嗎?

未來的歐巴馬政府在做決定以前,勢必需要取得更多資訊,做更仔細的評估。目前政府和民主黨磋商出的救車方案,建議由政府指派一位總管,負責監督紓困金的運用,這個負責人必須在年底以前,提出評估車廠重整成效的參考依據。他必須匯集貸方、汽車工人、車商以及零件供應商的意見,幫車廠做出一套長期求生的計畫。這份計畫必須在明年三月底以前,取得股東認可,如果達不到共識,主管單位有權強制業者申請破產。

這項方案算不上周延,最大的缺失在於它沒有要求接受紓困的車廠,必須先撤換公司負責人,在沒有新領導、新思維的狀況下,美國汽車業要如何由內到外,進行徹底改造,令人懷疑。

目前的紓困計畫也沒有針對三大車廠投資研發省油車,提出要求,美國汽車製造業想要長期存活,就必須放棄目前這些耗油的車種,很不幸的,隨著油價回跌,一度被認為非常迫切的這個議題,又開始被忽略。

儘管紓困計畫還有很多需要補強的地方,但是如果因此而放棄短期紓困,那也不必談什麼長遠計劃,在參議院封殺了車廠紓困之後,當前美國政府最應該做的,就是好好想想,設法制定出B計畫。

相關新聞
汽車業紓困案參院受阻 美股下跌以對
美參議院可能阻擾汽車紓困案  美股收黑 
美汽車業紓困案受阻  數百萬人恐失業
美汽車業紓困案破局  亞洲股市重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