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中國改革的深層動力來自民間

劉曉波

人氣 16
標籤:

【大紀元12月2日訊】在中共具有話語壟斷權的制度環境下紀念改革三十週年,中國媒體上的主流言論必然被官權話語所主導。官方把改革的所有功績據為己有,反覆的自我讚美,向全世界展示改革的成績清單,預言「中國奇跡」將改變世界。然而,官權話語裡的中國改革,既遠離事實,也不公正。

事實上,中國改革始終循著兩條相互較力的邏輯發展著,一條是自上而下的官權邏輯,一條是自下而上的民間邏輯。官權邏輯因其話語權強悍而得到大力張揚,民間邏輯因其話語權弱勢而容易被外界忽視。

好在,進入新世紀以來,這種只見官而不見民的局面已經被突破。由於中共主導的跛足改革太不公正而越來越喪失合法性,官方宣揚的「溫飽論」已經無法換取民眾對現行制度及其改革方式的認可。更由於互聯網的日益普及為民間話語提供了廣闊的平台,民間對跛足改革的質疑和批判越來越難以封鎖。鄧小平的「不爭論」魔咒也不再具有威攝力。關於改革的第三次大討論火爆異常,「改革已死」或「後改革」的話題屢屢見諸網絡民間。

在這種大討論中,官權邏輯與民間邏輯的對立日漸清晰。

首先,官權主導的改革是為了挽救和鞏固中共的獨裁統治,經濟市場淪為權力主導市場。而民間自發的改革,要求法治化的自由市場和公平競爭,天然地抗拒權力經濟和官府壟斷。

其次,官權主導的改革是為了權貴集團的利益最大化。讓一部分先富起來的再分配政策,事實上淪為權貴私有化對全民財富的掠奪。而民間自發的改革,要求市場化、私有化與社會公正的平衡,特別是要求財富分配的公正,天然地拒絕按權力分配的「強盜式資本主義」。

再次,官權主導的改革,必然造成愈演愈烈的公權力腐敗,而民間的自發改革必然指向反腐敗、反剝奪、反兩極分化。

最後,官權主導的改革採取只改經濟而不改政治的跛足方式。深化改革的瓶頸和社會深層次危機主要源於政治改革的停滯,所以,民間的自發改革一直在要求經濟和政治相平衡的改革。

改革動力來自民間

回顧改革三十年的歷史,兩種改革邏輯之間的關係,表面上看是官方主導改革,而實際上民間才是推動改革的真正動力。

民間的改革動力,最初由爭取溫飽的活命需求所推動,繼而形成了民間的自發市場意識和自利意識的動力。民間自發的創造財富和保障利益的強烈欲求,必然走向擴張個體自由和社會公正。所以,經濟改革的啟動和個人自由的擴展,政治改革的呼籲和局部制度的變革,不是自上而下的恩賜,而是自下而上的民間推動。

正是極端的物質貧困和極端的階級鬥爭,讓民間自發地反對毛澤東體制,才有了北京的「四五運動」和安徽農村的包產到戶。鄧小平的復出得力於「四五運動」和「西單民主牆」運動的民意支持。

在農村,最早的改革來自中國最貧困、最低賤的階層——農民的自發行動。村委會選舉也來自人民公社制度失靈後的村民自治。在城市,平反運動來自文革後大量冤民的上訪告狀。思想解放的主要動力也來自「林彪事件」後的民間覺醒。

八十年代的政治改革勢頭以知識界啟蒙為先導,之後才是黨內開明派的正面回應。即便是1992年鄧小平發動第二次改革,也來自八九運動的悲壯結局。因為六四屠殺給政權合法性和鄧本人的聲譽帶來的巨大損失,不得不用更激進的經濟改革加以彌補。

官權在改革中的角色

民間的自發力量推動著改革。官權對改革的推動或阻礙取決於是否順應民間壓力。改革進展,是官權為了自保而順應民間壓力的結果;改革受阻,是官權逆民意而動的結果。在這種民間主動而官權被動的博弈中,每一項局部制度的改革都能進一步釋放民間力量。民權的擴張帶來官權的後退。也就是說,中共政權在改革上的每一步推進,大都是民間的自發壓力累積到某個局部臨界點的結果。隨著改革逐步深入,官權的角色也就變得越來越被動。

中國改革的每一次局部突破過程大致可以簡化為:1,民間率先進行突破舊體制的自發嘗試,以民間的制度創新代替舊制度。2,比較開明的地方政府對民間創新予以認可和支持。3,知識界和新聞界對民間嘗試的輿論支持,使其影響由局部向全國擴展,引發其它地區的模仿。4,最後得到中央政府的認可,先變成政策,後變成法律。比如,民間長期推動的某些改革得到中共高層的正面回應,既能導致某些「惡法」的廢除(如「投機倒把」,「收容遣送」),也能讓某些普世價值寫進了憲法(如「保護人權」和「保護私有財產」)。

政治改革不可避免

隨著民營經濟和民間財富的迅速增長,民間權利意識的覺醒和維護自身權益的行動,必然構成對官權的越來越強的挑戰;經濟利益和文化趣味的多元化,必然不斷蠶食一元化的政治體制。

如果說,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人要求的自由民主大都還停留在抽像的理念層面上,那麼,進入二十一世紀,國人所要求的自由民主及政治性、社會性的權利,已經與具體的實實在在的利益訴求密切相關。即便僅僅是為了求得權益受損的補償或個人財產的安全及增值,也要爭取相應的公民權利。

進一步,民間為了爭取利益再分配的公正和機會的平等(哪怕只是相對的公正),為了保證個人的信仰、思想、言論和興趣不受強制侵犯,就迫切需要對極端不平等的政治權利進行再分配——以個人自由、權利平等和社會公正為目標的權利再分配,而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諸種權利的再分配又只能通過政治改革來完成。

中國的變革走到今天,官方宣傳的未來目標是「豬圈式」的「小康社會」。民間追求的是人的解放和民的富足,是民主、法治和憲政。無論中共現政權如何害怕和阻止,政治變革無法迴避。因為所有推動變革的力量——國內體制內外的力量和國際主流社會的壓力——越來越聚焦於政治改革這一核心問題。

──轉自(BBC中文網)(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降稅與新制度 台指期成交量值領先摩台期
俄開始軍隊改革遭遇軍方強烈反彈
英國巨額援助南非抗擊愛滋病
18%改革兩方案  國庫多花250~500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