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詩的內與外

觀心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2月23日訊】陸遊說:寫詩「功夫在詩外」。我以為:寫詩「功夫在詩內」。

「功夫在詩外」是講:寫詩要多學、多寫、多行、多思。做足詩外的功夫,自然能寫出好詩來。從詩的本質而言,詩是借境借物來表達人的思想和境界的。人的思想和境界高低與人的內境純真與否有直接關係,而「內境」是修出來的,所以我說寫詩「功夫在詩內」。

「詩」盛在大唐。唐朝詩人大多都是修道人。修道人內境純正才開創了「詩」文化的鼎盛。而唐詩的很多詩篇,其實就是修道的「心得體會」。寫過「心得體會」的人都知道,寫「心得體會」的時候,怎麼悟就怎麼寫,增一點減一分,都會使思維混亂寫不下去。而正悟寫出來的一定是:「實在、準確、乾淨、不帶有人情的」—-摘自李洪志老師的文章《成熟》,內境純真的。比如:王維的「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行到水窮處」也可以理解為某一境界走到頭了,再往上突破會遇到「風起時」的「魔難」,而作者看待「魔難」的心態是淡泊視之、坦然處之的「坐看」。「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有一村」可以理解為詩人在突破境界時和突破境界後的心得。

寫詩,把功夫下在詩外時,其實是「詩」開始形成世俗文化,開始形成「學問」全面衰敗了。這和宗教在的發展過程中,脫離其「修煉」的實質,形成「法學」「佛學」使宗教走向「末法」的道理一樣。這時候世間的「詩」,除了那些「大儒」的作品外,大多都是在文章的表面上下足功夫或以表現「自我」、或顯示學問、或表達兒女情長的那點「私情」,這樣的作品占主流的時候,也是民族精神走向頹廢,世風日下之時了。(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詩:詠李陵
詩:詠李陵 人氣 1
詩:感懷吾師
為了解病患病痛  鄭詩宗投入醫學台語教學
加旅局:2007台灣赴加拿大遊客數亞洲第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