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美國為什麼還沒出過女總統?

胡平

人氣 18

【大紀元3月2日訊】美國至今還未出過女總統,那未必是因為美國的性別歧視更嚴重,而是因為總統制這種制度。

這次美國總統大選,精彩紛呈,變化多端,引人入勝。到目前為止,共和黨方面,原先不被看好的馬侃遙遙領先。民主黨方面,前第一夫人喜萊莉和黑人參議員奧巴馬相持不下。到頭來,這三位無論哪一位當選,在美國歷史上都將寫下新紀錄:如果馬侃當選,他將是美國歷史上最老的總統;如果奧巴馬當選,他將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如果喜萊莉當選,她將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這就引出很多話題。眼下我只談一個。

有不少人問:很多國家都有了女總統女總理,而美國是老牌民主國家,又是在各方面都最現代化的國家,為什麼迄今為止還沒有出過女總統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這裏嘗試著給出回答。

不錯,英國有過鐵娘子首相柴契爾夫人,德國現在的總理默克爾也是女性。而美國,到目前為止,只出過女國務卿和女議長,還沒出過女總統。其間原因何在?我以為主要在制度。

我們知道,傳統觀念對女性有性別歧視。性別歧視是一種本質主義。什麼是本質主義?本質主義就是堅持根據個體所屬群體的特徵去理解或判斷(該)個體。舉個例,有位女生報考數學系研究生,考分不比男生低,但教授仍然不肯錄取。理由是:女生的數學才能不如男生,雖然現在考分高,日後也沒多大發展前途。在這裏,論者先是斷定女性這一群體缺少數學才能,然後根據這一群體特徵,對具體的這個或那個女 性下結論,認定她缺少數學才能。

當然,大部分人的性別歧視沒這麼僵硬死板。他們也許認為,大體上說,女生的數學才能確實不如男生,但並非沒有例外。如果他們確實瞭解到某位女生在數學上出類拔萃,他們還是會承認的。一般人都同意,我們應該根據一個人實際表現出來的能力和品質去評判一個人,而不是把別人硬套進性別、種族、籍貫一類概念的框框裏。但問題是, 有些人和我們關係密切,我們對他們更瞭解,因此我們在看待他們時就能夠不帶成見。有些人和我們關係疏遠,我們對他們的瞭解有限,一旦我們必須對他們作判 斷,我們就很容易把流行的成見帶進去。

美國和英國、德國都是民主國家,但美國是總統制,英國、德國是議會制(或曰內閣制)。在英國和德國,行政首長是間接產生的,人民選出國會議員,國會議員從他們的同事中推選出首相或總理。因為國會議員們大家都是同事,接觸頻繁,瞭解深入,所以比較容易排除性別歧視的影響。反過來在美國,總統是廣大選民直接選出來的,而候選人和大部分選民的關係都不可能密切,因此性別歧視就可能趁虛而入,發揮較大的作用。另外,在議會制下,總理或首相總是由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決定的,如果有競爭,也只是同黨內部的競爭,輸贏關係都不大,橫豎大權最後還是落在自家人手裏,因此人們就比較敢於嘗試。美國是總統制,情況就不一樣了。 在美國,兩大黨一向旗鼓相當,總統大選常常很激烈。兩党都力求推出最有力的人選,這就要求把爭議性降到最低。相比之下,男性出馬就比女性掛帥更保險些。如果你這個黨推出的總統候選人就是因為性別原因而丟失了一些選票最終敗選,總統的寶座就落到別的 黨手裏了。這不是太冒險了嗎?由此可見,美國至今還未出過女總統,那未必是因為美國的性別歧視更嚴重,而是因為總統制這種制度,使得各黨在推出總統候選人時更容易傾向於保守。

美國國會現任議長南茜.波洛西是位女性,國務卿萊斯也是女性,而且是黑人。在美國,國會議長由國會中多數党的議員擔任。這和議會制裏總理(或首相)產生的程式很相似。內閣的高級職位,如國務卿,提名權在總統手裏,如果提名黑人或女性得不到參議院的同意,還可以再提別人,橫豎還是提自己的人,所以不妨一試。這就是美國為什麼容易產生女議長、女國務卿而不容易產生女總統的原因。這再次證明美國還沒有出過女總統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原因。

那麼,我們又如何解釋,同樣是總統制的菲律賓和印尼,為什麼卻早就出現過女總統呢?菲律賓已經有過兩位女總統:柯拉松.阿基諾和阿羅約。印尼也有一個女總統梅加瓦蒂.蘇加諾。應該說,這幾位女總統更多的是家族政治的產物。柯拉松.阿基諾本來是家庭婦女,只因為她是反對派領袖、著名參議員阿基諾的夫人,丈夫參選遭到暗殺,反對派就推她出馬。阿羅約是菲律賓前總統迪奧斯達多.馬卡帕加爾的女兒。印尼總統梅加瓦蒂.蘇 加諾是前總統蘇加諾的女兒。她們當上總統顯然是和她們的家族大有關係的,並不意味著這兩個國家比美國更少性別歧視。在美國,家族、門第在政治中也有影響。 但相比之下,美國是個更講平等的國家,更欣賞那種平民出身,靠自己本事打天下的人;家族的作用比較小,有時還有副作用。

──轉自《人與人權》2008年3月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美國社運人士納德參選2008總統大選
二度主持 司徒華為奧斯卡典禮提供笑點
多位州長被看好美總統大選搭檔
初選愈益激烈 希拉蕊與歐巴馬相互抨擊對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