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鼻咽癌防治

人氣: 4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21日訊】前  言

  鼻咽癌是中國人特有的癌病,臺灣每年因為這個病而新增的病人,大約有二、三百位,而歐美國家則極為罕見。就發病數看來,中國人遠超過其他國家,而居世界首位。鼻咽癌從前被稱為「廣東病」或「廣東腫瘤」,因為曾有一位德國傳教士,在廣東省鄉村地區行醫,發現許多居民頸部有腫塊,且有嚴重的頭痛或腦神經麻痺的症狀,他以為是特殊的地方病,才命其名,後來有些病人經香港大學解剖,才知道是鼻咽癌。

  鼻咽癌發生的位置是在鼻咽,鼻咽是鼻孔後面一個很小的空間,大概祇有乒乓球大小,不過這麼小的地方所生出來的惡瘤,卻奪去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鼻咽癌的病因

  就如其他癌病,鼻咽癌的病因,目前仍是一個謎。有人說中國人居住的房子太矮,窗戶少,又常在室內吸鴉片,燒東西,烏煙瘴氣,換氣不好,所以引起鼻咽癌。

但是華僑和國內中上等人家的住所合乎標準,而現在吸鴉片者已經絕跡,依然易得鼻咽癌。有人想到是不是和中國人的飲食及生活環境有關係,不過日據時代,許多日本人生長在臺灣,飲食和生活環境沒有什麼大差別,而他們還是很少得到鼻咽癌。也有人認為中國人患鼻竇炎的多,鼻涕多,大部份經由鼻咽嚥下,分泌物長久刺激鼻咽,引起細胞變化,形成癌。但日本人也有相同情形,病發數卻顯然比我國低得多,所以這種說法也不可靠。香港有學者認為與吃鹹魚有關,但台灣的鼻咽癌病人鮮有吃鹹魚的。

  近幾年來,許多研究和實驗已證實鼻咽癌和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有密切關係。在鼻咽癌病人的體內可偵測到高含量的抗EB病毒的抗體,放射治療後,未再復發者,抗體量會降偏低;而復發的病人,抗體含量又會升高。但根據以上的結果,EB 病毒的感染是鼻咽癌早期診斷的一個有利指標。
  我們祇知道一個事實:生為中國人,罹患鼻咽癌的機會很大。我們曾看過父子或兄弟、姊妹同時有鼻咽癌的情形。所以,遺傳可能是鼻咽癌的一個因素。

鼻咽癌的症狀

  鼻咽癌生長的部位很不湊巧,就在鼻腔後、頭腦底下、貼近兩邊歐氏管的地方,所以會引起很多症狀。當鼻咽部的腫瘤長大時,它會堵塞鼻子,引起黏稠、有時帶血絲的鼻涕,有時腫瘤潰爛了會出血,血從鼻子流出或口腔吐出而有惡臭。它也會堵塞歐氏管,引起耳鳴、耳痛或重聽。患了鼻咽癌,通常很早就有癌細胞轉移到側頸部淋巴腺,在那裡另起爐灶,長成一塊或幾塊不痛的腫瘤。所以頸部的無痛性硬塊,也可能造成不明原因的單側頭痛,往往就是鼻咽癌的早期可疑症狀。因為長在頭腦底下,所以大了會往上發展,破壞顱底腦神經,引起眼球內斜複視、上眼瞼下垂、臉部知覺麻痺等症狀,有時也會引起半邊頭痛。這些症狀可能早出現,也可能晚出現。

鼻咽癌的早期診斷

  因為鼻咽癌的發生位置特殊,症狀複雜,所以早期診斷,有賴患者提高警覺,隨時注意下列幾點可疑症狀:

  一、側頸部有逐漸增大的腫瘤或硬塊,而沒有其他病症可以解釋。

  二、口鼻常滲出血,或鼻涕帶出血絲。

  三、持續的耳鳴、耳痛或重聽。

  四、鼻腔長久被堵塞。

  五、原因不明的半邊頭痛。

  六、無法解釋的眼球內斜、複視、上眼瞼下垂,或臉部知覺麻痺。

  病患與醫生必須有高度警覺性,一旦有鼻咽癌之常見症狀或屬於高危險群病患皆應詳細檢查鼻咽部。檢查包括鼻咽腔鏡、內視鏡直接觀察鼻咽或用指頭觸摸,再照幾張頭部的X光片,做活體切片檢查,就可以正確地診斷鼻咽癌了。

鼻咽癌的治療

  鼻咽癌原發部位鄰近顱底,附近又有許多重要的血管、神經相通,沒有寬廣的安全範圍可供切除,且鼻咽癌多為未分化型的鱗狀上皮細胞癌,極易發生頸部淋巴結轉移和遠隔轉移,因此手術不易清除乾淨,效果並不好。而鼻咽癌細胞又對放射線治療特別敏感,所以目前公認為最有效的療法,是放射線治療。而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併發症或後遺症,也隨放射線治療的進步而減少。
  一般治療,是採一天一次的放射線治療,配合輔助性抗癌藥物治療,每天給予放射180-200厘葛雷,總共要照7000-8000厘葛雷;頸部若有淋巴結轉移,要照6000~7000厘葛雷,若無淋巴結轉移,則照5000厘葛雷。整個放射治療過程約需兩個多月。近來有學者報告,一天照射兩次的治療方法,療效可能更好,目前仍有待觀察。

放射治療的適應

  通常在放射線治療的頭幾天,會出現噁心、嘔吐、頭暈、倦怠等一些症狀,這是因為開始接受放射線的關係,幾天之後,就會適應而情況改善;在開始放射線治療兩星期左右,口腔粘膜就會有發紅、灼痛等發炎的症狀,這些症狀會隨著放射線治療的進行而逐漸加劇,甚至導致廣泛性的口腔潰瘍而令患者痛苦,此時特需醫護人員以及家屬的鼓勵和幫助。

  這段時間宜少吃刺激、辛辣的食物,但在可忍受的範圍內,宜多攝取食物,補充體力;對於這種放射線引起的口腔粘膜炎,雖無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但一些口服藥物以及局部麻醉劑的使用,多少可減輕痛苦以利飲食。

  口腔唾液也會因放射線治療而分泌減少,變得很稠很黏,失去了正常唾液的功能,不僅不利於食物的吞嚥,而且促使蛀牙和牙周病的發生;為了保持口腔衛生,要隨時補充水分,保持口腔濕潤,並經常用漱口水或生理食鹽水漱口,刷牙時則務必小心使用軟毛牙刷或牙線。治療約四周以後,對酸甜等的味覺會漸漸喪失。但等治療結束,味覺會完全恢復。

  耳鼻部若有分泌物或腫脹,宜給耳鼻喉科醫師治療,避免黏連,保持耳鼻部通暢;當聲帶腫脹、聲音沙啞時,宜少說話,多做蒸汽吸入治療,加速消腫及痰液的排出。

   頭頸部皮膚也會隨放射線治療之進行而出現皮膚炎,此時患部要儘量保持乾燥,不能用肥皂或其他任何有刺激性物質清洗及塗抹,更不可塗抹含有重金屬的藥劑,以免增加皮膚的傷害。若皮膚發癢,千萬不可用指甲抓,以免皮膚破損細菌感染。也盡量避量避免日晒;穿著寬鬆舒適衣物,避免粗糙衣物磨擦、壓迫,也可用質軟柔細之絲巾圍繞頸部以保護皮膚。在放射線治療一段時間後,皮膚會有變黑、脫皮的現象,此時宜讓其自然脫落,不可因其有礙觀瞻而勉強撕除。劃在臉部或頸部的治療記號,是放射線治療師治療範圍、部位、大小的依據,不可隨意抹掉或擅加描畫。

  由於放射線治療會引起肌肉、關節等的纖維化,所以治療期間,也應經常做張口運動及頸部柔軟運動,以防牙關閉鎖導致張口不足,也可確保頸部不致僵硬。

接受定期追蹤檢查

  放射線治療結束後,也宜按照規定日期到耳鼻喉科及放射線科接受定期追蹤檢查,以免病情復發或遠隔輸移發生而不知,一般而言,放射線治療後的前兩年,每一、二個月檢查一次,第三、四年,則每三、四個月檢查一次;第五年以後,便可半年追蹤檢查一次。除此之外,也要定期回牙科複診,作好牙齒保健。

  鼻咽癌容易發生遠處轉移,據統計,約有7%病患於初次就診時就已有遠處轉移。放射線治療結束後5年內沒有局部區域性復發及遠處轉移,就可以說是非常安全了。

  如果發生遠處轉移,則以骨骼、肺臟和肝臟最為常見,此時病患即屬晚期;除了對骨骼轉移引起的疼痛可施予2500至3000厘葛雷的照射量控制疼痛之外,放射線治療對肺臟和肝臟的轉移是無用武之地,此時唯有求助於治療性的化學療法了。此種治療性的化學療法,可以有效的減輕疼痛、控制或減慢病情的發展、延長病人的存活期間。但整體而言,化學療法的療效仍不盡理想,有待大家的繼續努力研究。

預後與展望

  鼻咽癌不僅是國人常見頭頸部癌症,也是一種容易痊癒的癌症。一但罹患鼻咽癌,切莫諱疾忌醫,應盡快接受治療,而不要輕信偏方,使早期的疾病拖成晚期,甚至擴散至骨骼、肺及肝等臟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鼻咽癌五年存活率可達百分之八十以上。

  隨著影像診斷的發達及電腦科技的進步,鼻咽癌的病灶範圍,被掌握得愈來愈精確。在最近幾年,三度空間隨形放療的普及化,降低唾液腺及顳顎關節等正常組織的放射線劑量,使病人的後遺症可以再減輕。文/財團法人陶聲洋防癌基金會◇(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