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性民工月均工資比男性少200人民幣

標籤:

【大紀元5月11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日電)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女性農民工除了有一般農民工要面對的城市社會排斥問題,還得面臨性別歧視。女性農民工的平均每月工資低於男性近人民幣兩百元。

北京「中國青年報」報導,中國社會科學院婦女/性別研究中心日前公佈「農村遷移工人在城市勞動力市場表現方面的性別差異」課題報告。

研究人員從二零零六年開始,陸續對在大連、上海、武漢、深圳和重慶務工的兩千三百九十八名農民工進行調查,其中女性農民工占百分之五十二。

在本次調查中,女性農民工平均年齡為二十八點一歲,比男性農民工低二點二歲。從外出打工的經歷來看,男性農民工在外打工的時間平均比女性要多一點五年,但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早外出打工,她們初次外出打工時的年齡平均只有二十一點六歲,比男性低零點七歲。

報告分析認為,造成這種性別差異的因素主要有兩個。第一,家庭內部的分工模式導致一定年齡階段的女性因為婚姻、生育和照顧子女,不得不長期或暫時退出城市勞動力市場。第二,大量企業在招工時對女性勞動者的年齡有更為苛刻的限制,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農民工在城市中找到工作的機會大大減少。

課題組調查發現,女性農民工的月工資比男性明顯偏低,平均月工資為九百一十點七八元,男性農民工為一千一百點二四元,二者相差近兩百元。

課題組調查還發現,受教育程度是造成這種工資差異的重要因素。女性農民工接受過高中教育的比率只有百分之十三,比男性低十個百分點。接受調查的女性農民工主要擔任辦事人員或從事非技術性工作,而男性農民工中從事管理和技術性工作的人明顯要比女性多。

但是課題組研究人員同時表示,與受教育程度相比,性別歧視是導致工資差異更主要的原因。課題組發現,工資差異中百分之三十七來源於教育程度等人力資本差別,而其餘百分之六十三則是因為性別歧視。

報告建議要建立性別審計制度,由政府機構和社會組織實施對企業性別政策的監督。同時,報告還提出,要改善現有的制度環境,為農村女童和婦女創造平等獲得教育、培訓和健康服務的機會。

此外在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女性農民工都比男性更不樂觀。有百分之四十三的女性農民工表示自己經常「心情煩躁」,這比男性農民工多百分之五點五。

相關新聞
俄羅斯各種政治勢力五一遊行集會
阿美族主婦創業  經營珠繡工房展細膩技藝
巴黎近三千人參加共和國廣場五一遊行
被迫害精神失常 警察仍不罷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