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增加溝通尊重多元 協助新移民子女融入生活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2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梁慧穎、黃自強台北二十五日電)地球村時代已來臨,台灣跨國婚姻比例不斷增加,不僅家庭型態趨多元化,新移民子女如何融入台灣社會,也成為一項重要課題。從文化觀點分析,增加互動溝通及尊重多元文化發展,才能化解對新移民子女誤繆的刻板印象,從而讓新移民子女適應並產生文化認同。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九十六學年對國中及國小外籍配偶子女調查,外籍配偶子女的父親或母親的原生國籍以中國大陸最多,計三萬七千人左右,約占百分之三十六,其次為越南籍,再次為印尼籍。

北市不少國小老師受訪表示,這些外籍配偶都是台灣的新移民,特別是新移民子女,雖然絕大多數從小在台灣長大,但仍有部分新移民子女有適應不良的文化差異。

儘管父親或母親為新移民,但許多新移民子女對外籍家長的祖國文化背景的了解相當有限。國小六年級學生程薇靜,儘管媽媽是印尼籍的新移民,對印尼印象僅只於「好吃的印尼菜」,遑論當地的風土民情;媽媽是中國籍的四年級學生史佩珊,也遭遇同樣情形;至於一年級的小男生涂偉志則懂得一點兒越南家鄉話,雖曾與媽媽同赴越南,但只有「就是一個好玩的地方」印象。

換句話說,這些新移民子女,雖擁有外籍媽媽,但從不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相較之下部分新移民子女仍存有適應不良的文化差異,如果分析可能原因,不少民間團體認為經濟生活的現實條件不佳,以及學校同學及同儕團體不了解所產生的身分認同所致。

在經濟生活方面,根據肯愛社會服務協會服務個案,曾有新移民子女在三歲前都在泰國生活,沒想到到台灣後父母離異,由奶奶隔代教養,由於不懂中文,初期嚴重不適應台灣的生活,幸經全面介入輔導,才漸入佳境。

其次,也有學校同學及同儕團體囿於無知或不了解新移民子女原本的文化背景,對新移民子女冷嘲熱諷,甚至私下欺負新移民子女等不當行徑。有鑑於此,部分擁有新移民子女就學的台北市國小,均舉辦新移民及多元文化週,希望增進學生對多元文化的了解,尊重外籍配偶及子女,去除刻板印象。

因此,外籍配偶子女能否融入台灣社會,特別是在初期就學階段的適應期中,除卻社服團體或政府有關機關應主動介入並輔導部分經濟生活或家庭結構屬於弱勢者外,創造新移民子女有利的生活與競爭條件,才能讓新移民子女擁有陽光燦爛的生活。

尤其,各級學校應扮演積極輔導的關鍵角色,透過多元文化活動的舉辦,讓學校的同學們了解文化的差異,並採尊重與多互動的立場,讓新移民子女真正融入學校生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