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遠離中國的「愛國者」(2)

胡少江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7月5日訊】不少海外中國留學生對中國的“愛”可以說是一種極為狹隘的和盲目的情感的發洩。說這種“愛”是狹隘的,是因為這些人雖然在海外學習和生活,但是他們對所生活的國度實在是知之甚少。因此無法在國際比較中認識中國的政治和社會問題。

有一項關於中國留學生在英國學習、生活的研究報告表明,中國大陸的學生大都是學習理工和會計、管理學科的。真正學習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等學科的人很少。絕大多數人到英國後,由於語言的障礙,基本上與英國同學和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們沒有什麼接觸。

在所有的外國學生中,中國大陸學生是最為獨特的人群。他們基本上只是與其他大陸同胞打交道,說的是中國話,吃的是中國飯,流覽的是中文的網站,看的是中文的電視節目。絕大多數人不看英文的報紙,不讀英文的課外書籍,基本不看英文的電視節目。

由於對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文化瞭解不多,所以無法進行理性的比較和分析。但是,人在國外,頂上了一定留學生的帽子,似乎說起話來也氣壯了許多。張嘴閉嘴的“你們英國如何如何”,在國人的眼裏似乎成了瞭解英國事務的權威。事實上不少人在學業完成後,連用英語進行流暢的交流也做不到。也正是由於這種狹隘性,他們中的不少人才對西方的媒體和政治制度抱有過高的期待,但發現現實與這種期待相距甚遠的時候,便埋怨是上當受騙了。其實,欺騙他們的主要不是別人,而正是他們自己的無知。將這種無法解釋的抱怨放進“愛國”的時髦大潮中,於是乎“無知”便也高尚起來了。

說這種“愛”是盲目的,是因為這些“愛國者”們對政治制度和社會文明比西方社會要落後得多的中國有一種朦朧的“距離美”。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的確非常迅速。中國沿海城市的市政設施也改進了許多。這些變化,是中國在經濟上摒棄過時的教條主義方針,向西方先行一步的市場經濟看齊的結果;也是中國參與全球化,大力引進西方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的結果。與此同時,一般的中國民眾為這種變化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不僅這一代人為此做出了犧牲,由於超高的經濟發展速度對環境嚴重破壞和對資源的掠奪性開採,這個政府正在迫使下一代人做出犧牲,以實現當前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

不少海外的中國人,看到了中國表面上的變化,但是由於距離遙遠,對中國尚存的野蠻的政治制度對普通民眾的壓迫雖然時有所聞,但是早已沒有了切膚之痛。正可謂距離成了“美的放大鏡”和“醜的篩檢程式”。尤其是,中國表面的高速經濟增也使得那些在中國有切身利益的投資家和商人們勢利地向握有權力、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多利益的中國政府獻媚。不少海外的中國人長期受慣了勢利的外國投資家和商人們的白眼。現在,中國表面形象的變化和這些外國勢利者們的吹捧,使得這些中國人也認為自己變得高大起來。在這些人的心目中,作為一個海外中國人的虛榮,比中國老百姓的實際利益重要的多。這便是這種盲目“愛國”的背後利益驅動。

此外,留學海外的中國人,還有不少學完以後留在外國工作的中國人,通常自認為和被認為是中國的一代“精英”。的確,他們中的不少人天資聰慧,出國後也付出了很大的辛勞。但是,由於他們來到海外時已經基本成年,因此在融進海外的工作和社會環境方面存在不少困難。他們在中國的相對社會地位比在海外的相對社會地位要高。不少人將這單純地歸結為公司、學校和社會對中國人歧視的結果。(應該看到,不少海外的企業和研究機構,對包括中國人在內的少數民族確有歧視。)對這些人來說,“愛國”的熱情實際上是對自認為被不公正對待的一種發洩。這種心理平衡的需要可以理解,但是這種尋找心理平衡的方是並不理智。對這些人來說,或是珍惜已有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或是依法對各種無理的歧視進行抗爭,或是採取“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瀟灑態度回到自己的祖國發揮作用,這些都比通過“愛國”來發洩自己的個人怨恨要誠實得多。

上述遠離中國的“愛國者”們的愛國情結是沒有根基的。當他們回到中國本土的時候,他們中的不少人可能會對異國的生活有著一種美好的回憶,尤其是對西方國家對人權的保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們對中國落後的政治制度對老百姓帶來的苦難也會有更切身的感受;他們會意識到種族和其他的歧視不僅外國有,中國則更深;更有甚者,中國人對與自己的觀點和地位不同的同胞的歧視常常比外國人對中國人的歧視還要深。到了這個時候,朦朧的距離美便會失去。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將摒棄膚淺的、狹隘的和盲目的感情發洩,通過對真理的維護以及對不合理的制度和國民性的批判來昇華對祖國的熱愛。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胡少江:第一屆溫內閣政策盤點
胡少江:拉薩事件的背後
胡少江:中國政府為什麼在拉薩事件的輿論上敗北?
胡少江:是否救市?中國政府左右為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