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文史觀光 牡丹鄉規劃牡丹社事件紀念公園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16日報導】屏東觀光列車啟動-排灣文化發光(一)(中央社記者郭美瑜屏東-台北十六日電)以排灣族居民為主的屏東縣牡丹鄉,也是牡丹社事件的起源地,鄉民人數僅四千八百六十餘人;鄉公所規劃在石門古戰場後的林地成立國家級的牡丹社事件紀念公園,以歷史事件結合地方觀光產業;地方文史工作者則籲政府還原牡丹社事件紀碑,以部落觀點,還原歷史真相。

1871年,琉球宮古島民因海難漂流到台灣南端的八瑤灣,誤闖牡丹社,雙方因語言與文化隔閡,排灣族原住民為自保而殺害琉球人;1874年日本以保護琉球居民為由出兵台灣,引發原住民浴血保衛戰,造成牡丹社排灣族人幾乎滅絕,傷亡慘重,這也是國際矚目的「牡丹社事件」。

牡丹鄉鄉長林傑西表示,牡丹鄉鄰近恆春、車城、滿洲等閩南鄉鎮,境內有牡丹水庫、自來水公司牡丹給水廠,多數的土地為政府所用,無法開發。為了發展地方產業,鄉公所打算以牡丹社事件主軸,讓觀光客從部落觀點,了解牡丹社事件的起源,及排灣族勇士奮力抵抗日兵入侵的歷史,以提升地方觀光產業。

不過,林傑西說,牡丹社事件是國與國間的國際事件,並被列入今年的教科書教材,鄉公所正籌辦牡丹社事件紀念公園,希望紀念公園能提升位階為國家級的紀念公園,讓民眾了解牡丹社事件的始末與真相。

林傑西指出,紀念公園將位於石門古戰場後的林地,結合地方的農特產,活絡地方產業;公園內將有文物及祭祝館場、公園步道、停車場、人行步道、原住民木雕或石雕館等;紀念公園規劃案將於八月底出爐,預估須一億五千萬元經費。

紀念牡丹社事件,就不能遺忘牡丹社事件紀念碑;當地長老古英勇表示,日兵於1875年撤出台灣時,在虱母山豎立紀念牡丹社事件遺跡紀念碑,及戰亡日兵的「忠魂碑」,國民政府來台後,已改為「澄清海宇還我河山」石碑,及紀念原住民誓死不屈的精神的「台灣魂」石碑。

不過,古英勇說,日方豎立紀念石碑的事實,也是牡丹事件歷史中的一環,新碑應另立於舊碑之旁,地方文史工作者進行解說導覽時,才能陳述歷史真相,否則,國民政府的手法如同篡改歷史;他並認為,過去的歷史是族群成長的動力,還原牡丹社石碑才有歷史與紀念意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