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小夏:美國工會:從無產階級到中產階級的道路

龔小夏

人氣 13
標籤: ,

【大紀元1月17日訊】根據美國聯邦人口統計局在2007年發佈的數據,美國一戶人家居中的收入為五萬零二百三十三美元。有百分之十一至十五的美國人生活在貧困線之下(四口之家收入低於兩萬一千二百美元),有大約百分之十五的家庭收入超過十萬美元。

總的來說,今日的美國是個中產階級社會。有工作的藍領和白領階層,大部分都進入了中產階級的行列。可是,這不過是近半個世界的現象。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前,貧窮、失業、飢餓在勞工階層中是相當普遍的現象。那麼,美國的普通勞動者是如何從一百多年前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爭取到今天這種經濟地位的呢?在很大程度上,這是美國勞工運動的重大成就。這個運動經過了一百多年,為勞工階級爭取到了相對優厚的工資、福利、工作條件。然而,在實現或者接近實現這些目標的同時,勞工運動也開始衰落。可以這麼說,美國的勞工運動在將近兩個世紀裡面,經歷了從正面抗爭到融入主流社會再到日漸成為社會的旁支這麼一個過程。

要瞭解美國的勞工運動,必須先看看這個運動的歷史背景。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市場上最早的勞動力都是從國外移居到這裡來的。本地的印第安人雖然也有一定數目的人口,但是基本留在自己的部落裡面。這些部落如果逃脫了白人的屠殺,也被趕到偏遠的窮鄉僻壤。因此,十七、十八世紀英國北美殖民地的勞動力主要有兩個來源:從非洲販賣來的黑人奴隸以及他們的後代,從歐洲以自由人或者契約奴移居過來的白人。到十九世紀中葉西部開發時期,也有大批的亞洲移民特別是中國人來到美國從事體力勞動。這裡在談到早期勞工運動歷史的時候,涉及的主要是白人勞工,因為當年是他們發起了美國的工會。

工會來自於歐洲的行會。在中世紀,歐洲的工匠按照行業組織起來,建立自己行業的工藝與價格標準,為本行業的工匠發放執照,規定行業中的各種有關行為。行會具有一定的壟斷性質。工匠進入行會往往需要一個很長的學徒階段。

十八世紀末期工業革命最早在英國開始。一方面,機器開始在生產中取代人力;另一方面,有大量的農民從農業生產中轉移出來進入工業。新興的工業衝擊了傳統的作坊式生產,新來的非技術工人也衝擊了傳統的工匠的壟斷地位。面對著這種威脅,行會的會員進一步組織了起來,在新的工業中建立了新的行會。這些行會將熟練工人和非熟練工人區分開來。熟練工人有組織地通過行會與資方討價還價,為自己的會員爭取利益。馬克思和恩格斯當年曾經一再提到的所謂「工人貴族」,指的就是有行會的熟練工。他們的工資遠遠超過非熟練工人,有時甚至超過一倍以上。同時,行會或者早期的工會也通過各種方式,壟斷本行業的就業。比如,機械行會採取行業內統一行動的方式,阻止僱主僱用任何行會之外的機械工人。通過這樣的途徑,行會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抬高會員的工資。這種熟練工人與非熟練工人的區分,構成了歐洲特別是英國早期勞工運動的特點。

早期北美的自由僱傭市場基本上遵循的是英國的傳統。在十九世紀中葉工業起飛之前,美國是個農業國,多數的人都從事農業和牧業。而當時城市裡的工人和英國一樣,分為熟練工與非熟練工。熟練工有自己的行會。那時候新大陸熟練工人稀缺,所以他們的工資和工作都能受到一定的保障。行業罷工是行會與僱主討價還價最極端的手段。紐約和費城的印刷工和鞋匠行會曾經組織過幾次很有影響的罷工,給城市生活帶來了相當大的不方便。波士頓的木匠還曾經在1825年組織過一次罷工,要求實現十小時工作制。

非熟練工人的狀況就沒有那麼好了。他們的工資大概是前者的一半。占城市人口大約百分之四十的居民都屬於非熟練工。這中間女工和童工的人數也很多。1835年,新澤西紡織廠中的童工曾經罷工,要求實行十一小時工作日,每星期工作六天。1860年,馬薩諸塞州制鞋業的四千名工人——包括八百名女工——也曾經示威要求增加工資,改善工作條件。

不過,新大陸的工人運動和舊大陸相比顯得微不足道。十九世紀中期,舊大陸的工人運動已經是風起雲湧地在進行。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的時代,是1848年歐洲革命的時代,是第一國際成立的時代。然而,歐洲革命的驚濤駭浪在大西洋這面卻只引起了小小的波瀾。

主要的原因有幾個方面。

首先是因為勞動力供應。新大陸到這個時候仍然是地廣人稀。歐洲貧窮的移民來到這裡,要尋找到一塊土地去安家落戶並不困難。當時有許多到歐洲去招募移民的公司也用土地來作為吸引。再後來,1862內戰時期年林肯總統簽署《宅地法》,規定凡是連續耕種了西部的國有土地五年的人,或者年滿二十一歲的公民,只要交納十美元的登記費就能夠擁有一百六十英畝的土地。在這種情況下,來新大陸尋求美國夢的移民就不像舊大陸的窮苦工人有那麼多革命的衝動。新大陸的工廠工人待遇也普遍高於舊大陸。以機械工人為例,做同樣的工作在英國一星期的工資只等於美國工人的兩天工資。

其次,1861年發生的南北戰爭一方面是促進了北方工業的發展,從而對勞動力的要求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維持龐大的軍隊,因此不斷與工廠和城市在用更好的條件去爭奪人力。內戰期間已經是愛爾蘭土豆饑荒的後期,來到美國的愛爾蘭人特別多。寒冷而貧困的斯堪地納維亞地區也來了很多人。挪威半個國家的人口在十九世紀移居到了美國。這時從歐洲到來的移民一下船,就馬上會被政府或者公司招聘走。許多人連英文都不會講,卻要馬上扛起槍來去打仗。上戰場的士兵還會得到一筆安家費。而到工廠和礦山去工作的移民,雖然條件與今天相比非常惡劣,但是通常都要比他們在母國得到的收入要更多。

第三,歐洲的各種革命思潮也隨著移民來到美國,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猶太復國主義,等等無奇不有。可是這些意識形態到了這裡之後便很快被沖淡。美國沒有歐洲那樣的世襲貴族。移民們到美國來,大都懷著「美國夢」,覺得在這塊土地上每個普通的平民都有發財致富的可能。的確有很多人在這裡找到了很好的出路。因此,歐洲的革命黨到了美國,其影響力就要大大地減弱。

最後,美國獨特的法制精神也是勞工運動沒有走上歐洲的道路的重要原因。十九世紀歐洲的工潮往往引發大規模的暴力行動,各種政治動盪伴隨產生。美國的工潮卻往往先通過法庭來解決,而法庭不見得一定偏袒資方。這裡要提到一個重要的案件,就是1842年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對一起勞資衝突案件的判決。

波士頓的鞋匠在十九世紀早期成立了工會。當時罷工是非法的,要受到政府的檢控。1839年,波士頓鞋匠工會發起罷工,抵制那些僱用非工會會員的鞋廠。罷工的負責人都被逮捕,並且被以陰謀罪檢控。波士頓地方法院判決他們有罪。案件被上訴到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雷姆爾‧肖判決說,根據結社自由的原則,工人有權組織工會。而工會作為合法組織,也有權利號召罷工,只是不能去強迫工人。由於工會沒有對任何人進行威脅與強迫,這些工會負責人都被宣告無罪。

這個案件的判決,確立了工會組織的合法性,並且為日後那些非意識形態化的工聯主義工會打下了法律基礎。所謂工聯主義工會,指的就是那些將整個工作的中心放在為工人爭取經濟和社會利益,而不是追尋某種意識形態——比如社會主義或者共產主義——的工會。

作為移民社會中的勞工組織,美國的工業和工會都很有特點。來自一個地區的移民經常會聚集到一類工業中去,有點像中國現在的農民工,從同一個地區出來進入同一個工廠。許多工會也就由某些特定地區的移民來發起。比如紐約市的服裝工會早期的會員多是來自歐洲的猶太移民,賓夕法尼亞的煤礦工會中有大批來自斯堪地納維亞和波蘭的移民,運輸業中有大批的愛爾蘭和意大利移民,等等。移民工人組織工會顯然有不利的地方,包括對當地的法律和語言不熟悉;但是也有很有利的地方,就是移民工人往往彼此之間有地緣、血緣上的緊密關係。他們比較抱團,資方也不容易進行分化。

另外,美國這個移民國家具有很高的地方自治的傳統,這點在勞工運動的發展中也留下了很深的痕跡。特別是在大工業中,我們經常能看到資方僱用武裝保安來保護他們的財產,同時也能看到工人組織自己的武裝糾察隊,與資方形成武裝對峙的局面。在邊遠地區的勞資衝突中,甚至曾經發生過工人將南北戰爭時期的大炮拉出來與資方對打的局面。不過,對抗再激烈,美國的工會卻一直都將主要的目標放在為工人爭取更多的實際利益上面,而不是像歐洲大陸那樣出現一大批由知識分子的激進主義思想來指導的左翼政黨,並由這些政黨來駕馭工人運動。

美國的勞工運動的發展的確是非常特殊的。美國工業在南北戰爭之後迅速起飛。在一代人的時間裡,美國從一個被歐洲人認為是蠻荒之地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美國建設了世界上最長的鐵路線,最大的油田,最巨型的煤礦,最宏偉的鋼鐵廠。僅僅是卡內基鋼鐵公司的產量,就超過了整個英國。工業起飛的同時也伴隨著工會的迅速發展以及勞資衝突的激烈。但是最後,在國家政策協調下,各個階級之間通過法律的手段取得了一定的力量平衡,從而大大地減少了暴力事件和破壞性的罷工事件的發生。這一切,對於美國之外的國家很有借鑒意義。

──原載《作者博客》(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曹長青:美國汽車被工會「滅」了
港國泰航空被人稟追討3億
龔小夏:以巴衝突的歷史根源
工黨推行新勞工法 違反大選承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