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管新思维

资料收得频繁 不尽然有助于决策

标签:

【大纪元1月27日讯】(大纪元纽约讯)资料收到得越频繁,对于决策的帮助越大?根据EMBA杂志报导北卡罗南那大学企管系的研究发现,更频繁地接收到即时资讯,不见得总是有利于做出最好的决定。

北卡大学企管系教授史温森(Jayashankar Swaminathan)史温森请了76位大学生扮演零售商,根据商店本周期的销售及利润统计数据,决定下一个周期订货的数量。史温森将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每天都会收到统计数据,并且要决定次日订货的数量;第二组是一星期收到二次数据;第三组则是一星期收到一次。

虽然史温森给予各组数据的频率不同,但是商店每日的营收数字都一样。结果,每天都收到统计数据的第一组,做出了最糟糕的订货决定。

史温森于史隆管理评论(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上解释,每天都收到资讯的第一组,在做出订货决定时,往往太过于重视当天的销售情况,以致订货时流于短视近利。

相反地,其他两组是每三天或每六天才收到一次资讯。他们可以看到每天的营收起起落落,因而比较可能注意到长期的走势,而不会因为某天销售情况的巨幅震荡,第二天就立刻大手笔增加或取消订货。

史温森接着做了另一个实验,也获得了相同的结果。史温森提供实验对象公司过去的营收数字,他发现,即使手上握有公司长期的营收统计,许多人还是只看最近这个周期的资讯。换句话说,每天都看营收报表的人,在下订货单时,往往不会花时间去重看前天以前的资讯。

从这两个实验,史温森归纳出,接收资讯的频繁程度影响了决定。当每个周期的资讯变动越大时,越频繁地接收到资讯,就越容易扭曲决定,因为每次拿到的资讯,代表性都越小。

史温森指出,他的实验结果并不是说,即时的资讯不重要,而是资讯如何被呈现和运用更加重要。即使原始资讯一模一样,把资讯分成不同时期呈现,跟把资讯完整一次呈现,可能导致全然不同的判读。

在现代科技的推波助澜下,即时资讯有如排山倒海般源源不绝而来。史温森提醒,要以这些资讯为基础做出决定,必须先分辨哪些资讯是有用的,而哪些只是杂音。又快又新的资讯要能发威,关键是使用者要能够读出它的前后脉络,而不是使用者接收到它的频繁程度。(取材自EMBA杂志第269期)(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受害者妈妈:芬太尼是当今美国最大公共卫生危机
最高法院下游民新规 华埠专家:缘木求鱼 非治本
庄文怡携手繁荣布碌崙协会清洁八大道
“AI 爱台湾!” 台湾社团号召8‧17相聚一起看棒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