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慢性病患秋冬保健之道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秋冬季節早晚氣溫變化大 , 加上飲食習慣大幅改變 , 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氣喘等毛病的患者,容易引發致命危險,醫師提醒民眾,要做好保暖措施,才可安然度過秋冬。

很多人在夏天時,身體都很好,但一到秋冬季節,什麼毛病都開始出現。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鑑忠表示,每到冬天氣溫變化大,心臟病、高血壓性疾病容易惡化,也是腦血管病變、急性心肌梗塞較好發的季節。

王醫師解釋,在低溫狀態下,周邊血管會收縮,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壓上升,使心臟負荷增加,增加腦溢血和心肌梗塞發作機會。氣溫下降時,會引起心臟冠狀動脈收縮,尤其在心臟血管已有動脈硬化狹窄處,更易受到寒冷天氣刺激而縮緊,造成血流不順暢,加劇心肌缺氧、心絞痛症狀。

他說:「寒冬的確是心臟血管疾病患者的大敵。」人在寒冷的天氣中,會因為寒冷而顫抖,身體會消耗能量以產生熱量,此時心臟工作量會加倍,而增加心肌梗塞發作機會 。 此外 , 冬季容易罹患呼吸系統毛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炎、肺炎與氣喘等,都會加重原有心臟血管疾病病情。

慢性病患保暖功夫不可小覷

家醫科主治醫師林兆啟也認為,冬天是一個容易讓人生病的季節,尤其對氣喘、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患者來說,更是一大考驗。秋冬好發的疾病有些是因過敏原引起,大多數則是因為溫差大所造成,像是氣喘、過敏性鼻炎、中風、心肌梗塞等,所以不要小覷保暖的重要性。

有些過敏性蕁麻疹就是接觸到冷空氣 , 溫差太大所引起 。 患者只要加強保暖,像是在戶外時多加件衣服,或戴上口罩,不要直接接觸冷空氣,就可以避免蕁麻疹的發作。

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常常在起床時,一吸到冷空氣就打噴嚏。因此,早上醒來不要馬上把腳踩在地上,應先把口罩戴上,讓鼻腔黏膜適應溫度再起床,就可以改善症狀。

均衡飲食攝取及適當運動也很重要

林醫師發現,有不少老人家在睡覺時,易出現小腿抽筋的現象;通常是因電解質不平衡所造成。小腿若抽筋,可以在睡前做拉筋運動,或是穿長襪睡覺,包住小腿肚,增進血液循環,就不會易抽筋。

氣喘、過敏性疾病的患者,若是能注意環境,減少過敏原的產生,並做好保暖的工作,就可以降低疾病發作的機會;而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應注意溫差太大,易引發中風及心肌梗塞。此外,提高免疫力也相當重要,尤其在秋冬時,更應維持正常作息、均衡飲食;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後,疾病就比較不易上身。

注意保暖外,冬天的飲食也很重要,錯誤的飲食也會造成慢性病患的負擔。王醫師說,據以往臨床經驗,冬天心臟病、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的病例都會增加,而發病原因多是因為攝取過多熱量,加上天冷懶得運動,才使得心血管負擔增大,導致動脈硬化。

高熱量、高油脂及高鹽分的飲食,是慢性疾病患者秋冬飲食調配的大忌,尤其是各類的火鍋料理;因此林醫師呼籲民眾,吃火鍋時最好不要過量,高湯也要控制在一至兩碗的分量 ; 另糖尿病患則要特別注意遠離精緻食物、甜點、薯條等,易讓血糖急速上升的食物。

秋冬高危險群保命5招

冬天是慢性病患的殺手,醫師提醒,有糖尿病、高血壓、膽固醇等疾病的患者,應該特別注意血壓、保暖等問題,才能安然度過冬天。同時並提供以下幾種保命注意事項,供慢性病患參考:

一、按時服藥

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人,冬天時一定要按時服藥穩定病情,如果沒有把病情控制好,很容易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

二、早晚量血壓

糖尿病等高危險群在以前一 星期量 1 次血壓就行,現在最好早、晚各量1次,以免血壓過高,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血壓最基本要維持在收縮壓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以下;若是過高,應休息20分鐘再量 1次,如果2次的血壓都過高,就要服用降血壓藥物。

三、注意保暖

冬天時,血管收縮慢,易讓血壓上升,再加上老年人的血管彈性較差,血管很容易爆或阻塞。根據統計,中風的患者最容易在清晨發病,因為血壓在凌晨4、5點最高,若是在寒冷的冬天起來,溫差太大,就很容易中風。因此,冬天時最好不要早起,醒來時可以稍微賴一下床,讓剛醒來的身體熟悉周遭的溫度,再離開被窩。

四、延後晨運時間

平時有晨運習慣的老年人,千萬不要在清晨4、5點就出門運動, 冬天時應延後到 7、8點以後,等溫度上升一些,或是太陽出來再出門,以免溫差過大,導致中風或心肌梗塞。

五、盡量不要泡湯

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不適合泡湯,因為在忽冷忽熱的環境裡,很容易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若非泡不可,只要泡手、腳就好,千萬不要泡到心臟;此外,起身時,動作要慢,以免一下子溫差過大。
文/林欣怡、

諮詢/王鑑忠(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兆啟(書田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轉載自《中央健康保險局電子報》◇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