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社交網路

網路新人類正在改變你的世界(5)

唐.泰普史考特

人氣 9
標籤:

社交網路可能是由人數約100 名的熟人組成,在科技的協助下,可以再加上由數百甚至數千名「友人」組成的延伸社交網路。妮可有超過700 名這類友人——而且她每一位都認識。

N世代會透過Facebook 、MySpace 、個人部落格與即時傳訊等社交網站,持續和他們的朋友及延伸社交網路的友人聯繫。雖然許多這類網路包括了用戶從來未曾見過面的人,但多數社交網站也會包括用戶在真實世界的社交熟人,例如同學、朋友與同儕。

各人擁有的社交友人數量多寡相差很大:有些用戶看到任何擁有500 名以上的朋友可能會感到「不可思議」,但有些人,像俄亥俄州哥倫布市一名17 歲的女孩布特妮‧薩恩斯(Brittnie Sarnes ),從不將本身沒有超過150 名朋友的用戶列入朋友之列。布特妮自己有540 名朋友。

網影響網路最吸引人的一點,是它與傳統社交圈以外的人建立信賴關係的能力。我們的社交網路會成長,那些我們倚賴、協助我們做決定的人也會成長,而這些影響者有愈來愈多是來自非傳統資源。

例如,某家研究公司表示,對資訊科技決策者,「專家」這類專業分析師的影響正日漸式微:「分析師的看法不再像以往那般具影響力,他們逐漸被部落格、系統整合者、個體顧問、學者、研討會與活動及採購合作商店等興起中的影響勢力所取代」。

雖然資訊科技決策的影響源有45 %仍是來自記者與分析師,部落客對資訊科技的影響已經從2004 年的零提升到如今的8%了。部落客要能展現自己在特定領域的技能與專業知識,才可以提升部落格的信服力、並對他人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他們的意見不僅受重視,有時候他們所獲得的注意力甚至比傳統公認的影響源還高。社交網路在這個分權世界裡所扮演的角色——不管是對資訊科技的決策、或是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都不容被誇大其辭。

有些人會質疑與陌生人維繫虛擬社交關係的效力能有多大,但是,這些虛擬關係就如同實體關係一樣,既真實、且具影響力。

我們就看看一名線上電玩家的例子吧:他2006 年因為受傷躺在醫院病床好幾個月,平常在線上電玩世界交往的友人紛紛給他支持,包括一位彼此未曾謀面的男士大老遠地從加拿大安大略開車載著全家人,一路來到美國麻州普利茅斯的醫院看他,還給他帶來一份慰問的食品包裹。

他們投入這些社群的情感與經營的關係,就像在其它情境下建立起的派系與權勢等級(pecking order )一樣真實。

這些社交網路生氣勃勃、且快速發展;穩定是異類、不是標準。如某份調查所下的結論:「我們看到的情況是……混亂的人們忙著建立、打破關係,並不斷隨其他人轉移陣地。」不過,新技術讓這些大型社交網站更容易維繫。

任何曾經想打電話找某人卻老是打到語音信箱的人都知道,電話一來一往之間浪費了多少通訊費用。人們如今可以較容易地從部落格、共筆、即時傳訊及社交網站等新媒體取得資訊(過濾機制也比較好),因而有助於降低這筆通訊經常費用。

這種溝通不需傳統溝通模式所需投入的努力:即時傳訊的「離開」模式便是在和你清單上的友人溝通你的線上狀態;RSS 讓你能依據自己的需求訂閱要接收的訊息;MySpace 公告會更新精選的閱聽者;而共筆軟體則讓閱聽者與作者等人可以彼此分享資料。

將近三分之一的年輕人表示,網際網路有助於他們與更多人維繫意義深遠的關係。如今,典型的網際網路用戶擁有的重要社交關係,已經比非網際網路用戶多出23% 了。

世界

「世界」是由更多人組成的共同體,用戶自己本身不見得認識這些人,但是他或她會透過網路和他們接觸(換言之,微弱的關係)。當今日的年輕人透過公開的部落格、或亞馬遜、eBay 、Epinions 、MySpace 與YouTube 這類網站將他們的意見傳送給他們的朋友與家人時,他們也正在對週遭的世界施展影響力。

MySpace 和YouTube 分別名列第三及第四名美國網際網路用戶最常造訪的網站(在加拿大則是第十一及第五)。

今日的年輕人是第一代能發表意見足以與傳統廣播網相抗衡的閱聽眾。科瑞‧達克托洛(Cory Doctorow )與他人共編的部落格BoingBoing 相當受歡迎,該部落格擁有7萬5千名閱聽者,遠比許多主流媒體還多。

當達克托洛開始將矛頭轉向某項議題時——諸如,Sony 企圖偷偷在毫無防備的用戶的個人電腦上安裝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數位版權管理)軟體——人們會紛紛豎起耳朵聆聽。

這種溝通模式不僅適用於個人;企業也正利用YouTube 這類社交網路特有的「病毒式」傳播特性,將它們的訊息傳送出去,例如,多芬(Dove )知名的「真美無界限活動」(Campaign for Real Beauty )影片(觀賞人次超過1,850 萬次)。

多芬的短片是以電視談話性節目〔例如,《艾倫德傑尼勒斯脫口秀》(The Ellen DeGeneres Show )、《觀點》(The View )及《娛樂今宵》(Entertainment Tonight )等〕為背景,它所帶來的流量比多芬在美式足球超級盃大賽的廣告替CampaignForRealBeauty.com 網站帶來的流量多出三倍。

創造一些閱聽眾認同、且願意與其他人分享的東西,是吸引他們加入對話的有效方法;製作出一些不會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廣告的東西,可以讓企業想要傳達的訊息更有趣。
不過,不是只有這些網站裡的年輕用戶們在影響別人、且受影響。

隨著這些網站的新用戶愈來愈多,我們會發現年紀較大的網站訪客也日漸增加。他們不見得會加入會員、建立自己的簡介頁面,但年齡在35 至54 歲之間的訪客會上來看看其他人的意見,也會上MySpace 這類網站查看自己孩子、進一步了解孩子未來的大學室友、或是對潛在員工進行身家調查。

企業如何試圖滲透網影響網路

典型的網影響網路會透過AIM 、MSN 、ICQ 、Google Talk 及Trillian 這類即時傳訊軟體,或MySpace 、Facebook 、Ryze 、hi5 、Cyworld 、mixi 、Friendster 、orkut 及Bebo 等社交網路施展影響力。

它們也可能發生在多人玩的電玩世界裡,例如《魔獸世界》、《天堂》(Lineage )、《超人城市》(City of Heroes )、《無盡的任務》(EverQuest )、《第二生命》(Second Life )。青少年可以在YouTube 等網站上張貼他們對產品的評論或任何意見。

亞馬遜或eBay 等網站相當倚賴用戶對產品的評論與評等,digg.com 與Epinions 也一樣。這種關係替企業創造了新的機會,讓企業能在市場上贏得深具影響力的優勢。精明的企業會善加應用技術、準確找出適當的網路影響者,並堅守誠實、正直等原則。

例如,寶僑公司旗下的事業單位Tremor 為了吸引年輕族群,曾嘗試於產品一上市時,先讓那些有影響力的青少年檢視、並試用免費樣品。像口碑行銷公司(Buzz Marketing )甚至會直接付錢給這些影響者,透過他們將產品與服務訊息口耳相傳下去。

其它公司則會將青少年視為試探意見的對象,以便創造出更適合的產品訊息,例如,頭腦反應公司(Brain Reactions), 便會聘請大學生針對新產品與服務、或行銷活動集思廣益。

許多以年輕人為訴求對象、相當成功的廣告活動,會將內容放在YouTube 這類熱門網站及MySpace 社交網站上,這一點兒也不令人感到意外。一改以往對孩子們喋喋不休地廣播,企業如今將廣告放在互動媒體平台,讓用戶扮演積極的角色,負責設計、刊載、過濾、重新組合、再將內容傳送出去。

MySpace 目前有140 萬個樂團簡介,蘋果電腦也在MySpace 推出針對新Nano 的專屬網頁,每種顏色一頁。YouTube 最受歡迎的影片之一(點閱率達2,260 萬次)是的巴西足球名將羅納汀荷(Ronaldinho )幫Nike 拍的足球商業廣告。

將影片放在熱門的第三方網站上,會比張貼在自己的企業網站上更方便、更容易被發現。@待續…

摘編自 《N世代衝撞》 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線上通訊服務竄起  駭客發動木馬竊聽攻擊 
部落格吸金術(6)
小企業愛地球也能賺大錢(5)
奧美大師傳授直效&網路行銷秘訣(3)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